第243页
比如勋贵的中心是四王八公。 而读书人的中心那就多了,有因为学术流派不同而分的派别,也有因出身的地域而分的派别,再细分还有同年同科之类的。 天下承平已久,没了武人的用武之地,现在勋贵虽然仍然贵,却也不再是朝廷的核心了。 而朝廷的核心由文人把持,虽然各个派系争斗不休,总归掌握在科举出仕的文人手里。 林家因为各个派系都不沾,又历来子嗣不丰,真的遇上了什么事,哪边都靠不上,只能专心的忠心于龙椅上的帝王。 所以林家人向来都是帝王作为心腹培养的人选。 这也是为何林如海能和贾家结亲,又被帝王视作心腹的原因了。 若非看出林如海会被重用,那时简在帝心的贾代善又怎么会愿意把自己的嫡女许配给已经没了爵位的林如海呢?当然更重要的是,那时候贾代善想让贾家由武转文,为了让自己的子孙有文官的提携,所以让自己的嫡长子和嫡长女都与书香世家的文人结了亲。 林家到了林如海这一代,爵位已经没了,所以从林如海开始,林家就是纯粹的文人,只能靠科举入仕了。林如海也因此有了座师同年,若是再娶个书香门第的姑娘,那就彻底归到文人那一边了。 可惜他被贾代善看中,选做了女婿。 视林家为自己门下的皇帝大概是也不想看到林家彻底的倒向文臣,还是希望林家能保持孤臣的身份两边不靠,因此不仅同意了这桩婚事,还给林如海和贾敏赐了婚。 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林如海也只好老老实实给皇帝当心腹,然后年纪轻轻就被放在了巡盐御史这个重要的位置上。 皇上年轻时,雄姿英发,志气满满的想当一代明君,那时候他对心腹是培养和重用。不仅在现在历练自己的心腹,也会同时考虑心腹未来的发展。 到现在年纪大了,也许是精力不济,也许是志气已失,就只想维持朝廷的稳定和平衡。就不会再为心腹考虑那么多,而是把能信任的心腹都放到自己最看重的地方去,让他们做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所以林如海这官才不好做。 皇帝没有彻底整顿盐政的心,也舍不得处置甄家,只是想保持江南的稳定和足够的盐税。只要林如海能做到这一点,其他的皇帝也不会管这么多。因此自然对林如海的支持和保护是不够多的。 早年皇帝用人还考虑个可持续性发展。现在他好像把一些能信任的官员当成了一次性用品,一个折损了再换一个新的。 比如林如海就在盐政的位置上待了那么多年,一直待到死也没有挪过位置,大概他让皇帝用着很顺手吧。 按照惯例做官三年为一任,像巡盐御史这么重要的位置,最多做过两任,也就是六年,林如海就该挪位置换人做了。可他偏偏就一直做到了病逝,做了近十年。 在盐政的这些官员中,也有没有被金钱腐化一心办差的官员,最后却不明不白的被人害了。调查之后,有一些替罪羊被问罪杀头,但这些人背后的人皇帝却没有深究。 这怎么可能让一些忠心于朝廷和皇帝的官员不心寒呢?做官的时候,又怎么可能不小心翼翼,既要办好了差事,也要想法子自保。 就像林如海在巡盐御史的位置上,也不得不与甄家虚与委蛇,同时盐税也要过得去,否则皇帝那里交代不过去。 所以说,林如海在皇帝上了年纪之后,才被他引为心腹,其实不算是一件幸运的事。还不如按部就班的进翰林院后,在六部混日子,混到了新君登基,如果遇到一个明君,才有可能一展抱负。 皇帝并不算是个昏君,年轻时也有明君之资。可是年纪大了之后,他不再把百姓和朝政放在第一位了,而是不停的平衡。平衡朝廷上的派系,平衡太子和诸皇子,一切都为了让他掌握一切权力,不让任何一方独大。 甄家危害地方,贪了那么多朝廷的税银,可皇帝并没有真正当一回事。在皇帝看来,甄家一没有兵权,二在朝中没有朝廷大员。甄家就是求点财。在他看来,甄家就是小家子气,其中的危害不值一提。还没有其他皇子的母家所掌控的权势让皇帝感觉危险,以至于要除之而后快。 贾代善简在帝心,曾经掌过军,也做过九门提督,过去在朝廷中绝对算是个人物。 可是他死得太早,两个儿子又都没什么出息,堪称是后继无人。 因此从利益角度来说,林如海并没有从这桩婚事里获得多大的好处。 不过贾敏善读诗书,才思敏捷,与林如海性情相合,夫妻两个感情再好也不过了。哪怕是为了子嗣的缘故纳过几个妾,夫妻俩的感情也没有变坏。反而是有了黛玉和林璟之后,林如海再也不用为了子嗣去亲近妾室了。数年的冷落下来,几个妾室也明白了林如海的意思,各个都老实了起来。不老实也没有办法,妾室的地位实在低,她们既然没有运气在主母生育子嗣之前的那些年里生下孩子,那以后也就不用指望了。 这一日,林如海下了衙门回府,一家人一起吃了晚饭。然后林如海和贾敏坐在一起,听着站在她们面前的黛玉奶声奶气的背书。 林如海捋着胡子笑赞了她几句,让小黛玉开心不已。 黛玉颇有点好为人师的性子,自己被爹娘考问完了,又拉着弟弟林璟,让他背诵今天黛玉教他背过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