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页
但所有人心中都有一杆秤,甄家平日里嚣张跋扈,除了甄家自己的党羽之外,其他人谁不反感呢? 现在甄家惹出了事,甄家自己施施然的跑了,留下的官员不得不与这一城人同生死共命运。对甄家怎么会不暗中恼怒。 毕竟不是每个官员都正直有cao守,因为甄家的横行霸道,导致江南的吏治败坏,有cao守的官员反而不多,多是那种贪权好利的官员。这种人怎么可能不怕死,又怎么会心甘情愿留在这里。可惜在这种情况下,一府之尊的知府都留下来了,他以下的官吏又怎么敢得罪上官呢。若有官员弃官而逃,那就不只是丢官弃爵可以了结的,毕竟得罪了上官和同僚,在这些官员的奏本之下,在皇帝那里还有可能罪加三等,说不得就成了这次疫病的替罪羊了。 所以这种小人因为想走而不能走,反而比那种没想着躲灾,一直认真办差的官吏内心里更恨甄家连累了他们。 林家染病的下人也不少,林如海和贾敏因此分外紧张自己一双儿女的安危。好在染病的人都送出城隔离之后,林家上到主子下到奴仆再无一人染病,这才渐渐安定了下来。 黛玉五岁了,而林璟三岁了,他们都不住在父母身边的耳房了,而是安排了贾敏院子的东西侧间作为他们的居所。 原本林璟七岁之后就会离开内院,在外院有自己独立的院子。而黛玉再大几岁之后,在内院也会有自己的院子和绣楼。他们也就是年幼时在贾敏的院子里再住几年。 现在贾敏不放心儿女,就把一双儿女挪到了自己卧房的耳房里,要时时能看到才能安心。好在玉和林璟都很小,现在还不讲究什么男女七岁不同席的规矩,睡在一张床上也无妨。 因为疫病的原因,已经开始上学的黛玉和刚开始启蒙的林璟也停了课。 因为他们的西席贾雨村也染了病。 这自然是林璟干的。 贾雨村作为一个贪酷的官吏,为了薛王两家,瞎判了葫芦案。为了贾赦想要几把扇子,又弄死了石呆子。他游走在权贵之间,谁更有权势就依附谁,对付的全都是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这样的官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吗? 所以虽然贾雨村和林家没有什么恩怨,林璟也在他身上下了点药粉,让他病一场,再也做不了官员。否则即使林黛玉不去贾家,也难保哪天贾雨村求了林如海写出推荐信,然后借势重新做官。那样的话,贾雨村做官时造的孽,难免也有林家的一份责任。 第124章 红楼林璟 因为这次时疫不是真正的疫病, 所以在官府陆续把有时疫症状的人挪出城去之后,城中渐渐就没有人再有染病的迹象了。对于官府来说,这次时疫他们算是控制住了。 至于城外那些染病的人, 有的死了,有的慢慢恢复着, 只要不闹出事来,官府也不真正放在心上。只是为了防止疫病的反复, 暂时还禁止那些恢复了健康的人离开庄子,仍然让他们在庄子上老实待着。 因为其中有不少官吏子弟和豪门的豪奴管事, 一应供应的米粮炭火倒是不缺乏。 反正也是由那些染病之人的家人或者主家提供,这都是为了让他们的家人养病时不会缺衣少食的, 官府也并不会吃亏。 林家的孩子们暂时不上学了,就待在贾敏身边, 由母亲监督他们念书。 从元春, 迎春,探春,惜春等贾家的女孩儿身上就可以看出贾家姑娘们的灵秀,贾家的爷们儿暂且不论,贾家的姑娘们都是读了不少诗书的。更何况贾敏的身份更高,是国公爷的嫡女,其所受的教养更是其中的翘楚。 所以由贾敏教黛玉念书, 或是给林璟启蒙,那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 虽然林璟曾经考过二榜进士,对于启蒙读物算是了熟于心, 但他也不烦躁,就当是温故而知新了。 林璟并没有受过真正的世家教育,作为贾琮那一世他是庶子,得不到家族的资源支持,后来更是家族败落。 作为农家子的时候,则是寒门子弟,真正是为了科举做官而读书。 哪怕是做过翰林,读过翰林院那海量的藏书;做过皇子,读过皇家那收藏的大量的孤本。但作为书香门第的子弟读书,感觉又是不一样的。 林家是列侯出身,按理应该跟勋贵人家更亲近。可偏偏在绝大多数是武人的勋贵中,林家是文人出身。 林家先祖跟着本朝□□打天下的时候,也是主管后勤的谋士文臣,而非上战场打仗的武将将军。 文武之间的隔阂让林家与其他勋贵人家并不十分的亲近,反而和那些科举入仕的读书人家更容易交流沟通。 可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的书香门第来说,林家又是有爵位的勋贵,在皇帝那里特别受一份信任和偏爱,林家子弟即使善于读书,也不必科举就能直接做官。这又让士林阶层很难真正把林家视作他们的一份子。 林家数代单传,子嗣不封,数代人下来也从没有在朝廷上权势滔天的时候,倒从不被人忌惮。 有什么可忌惮的呢?朝廷上始终只有一个或者两个林家人在做官,他们连能够提携的族人都没有。 因为不被忌惮,所以林家也不太被排挤,和勋贵人家以及士林阶层都相处的还可以,只是都没有被纳入两个势力的核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