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小说吧 - 历史小说 - 清穿后,太子能听到我的心声在线阅读 - 清穿后,太子能听到我的心声 第186节

清穿后,太子能听到我的心声 第186节

    皇阿玛不许走,皇阿玛得陪着他。

    用自己的神情和语气坚决的表现出来,眼睛十分明亮的看着康熙,还带着些许的恳求。

    康熙怎么可能没看出来?抿着唇,还夹杂着丝丝的无奈,“好了,保成,过来,这是登基大典当日的流程,你看看。”

    一生一次的登基大典,而且还是身为皇上,绝对不可以出错了。

    胤礽也知道这个的重要性,上前一步,然后康熙带着自己儿子走了一次流程,简称彩排。

    被安排出宫的那些后宫小主们有些忐忑,以为是被皇上厌弃了,结果,是被安排了皇上新建的园子里,再不久皇上就会出宫居住。

    也,也行吧?反正,自己也左右不了什么,再说了,皇上出宫,就她们这么些人,总比跟后宫那一堆人争宠吧?

    好歹也像陈氏(十七阿哥生母)、王氏(十五、十六、十八阿哥生母)那般,生个子嗣,将来有个倚靠。

    她们肯定会在这段时间里调理好身子,好歹……等到皇上驾崩了,不是,临终了,让自家儿子接自己出宫当个老太君。

    心思各异的人,康熙没管,带着自家保成在身边,时间过得很快,就来到了胤礽登基大殿的那一天。

    这一天,天朗气清,不愧是钦天监择出来的良辰吉日。

    穿着龙袍的胤礽,康熙看着甚是满意,他亲手教导出来的大清储君,将来定然能够带着大清走向更加繁荣昌盛。

    不管是宗亲还是大臣,谁都不能够打动康熙,让他改变主意。

    所以,这一天的登基大典,依旧举行,宗亲大臣都来了。

    在众人的目光中,一步一步的走向高楼,正好的阳光照耀下来,充满了光芒,似是大清的蒸蒸日上,闪耀着未来的光辉。

    胤褆等几位皇子只能够抬头仰望,这个曾经站在自己身边的储君,现在……已经成为了帝皇。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人齐齐跪下行礼,齐声下,传得远远。

    新皇登基要到第二年才改年号,钦天监还在择定他的年号,而康熙在他登基大典后,虽然胤礽留他在皇宫,却也十分知趣。

    免得到时候一国两皇,搞得臣子们还要跟他这个太上皇禀告呢,这不是平白压低了胤礽的皇帝威严吗?

    康熙一走,又带走了一波人,而之前毓庆宫的人,已经被安排在了东六宫。

    首先,嘉萝身为太子妃,被册封为皇后,居住在坤宁宫。

    其他格格……胤礽都已经不记得她们谁是谁了,不过看在她们识趣的份儿上,养着她们也可以,份位上,能讨好嘉萝的是贵人,其他都是常在。

    嘉萝常年把控着后宫的政务,所以就算是搬到坤宁宫,也没有手忙脚乱。

    登基大典后,便是封后大典,其他贵人……连个宝册都没有,最多得了个圣上口谕。

    坤宁宫。

    “皇后娘娘,奴婢参见皇后娘娘。”

    “老奴参见皇后娘娘。”

    “奴才参见皇后娘娘。”

    曾经毓庆宫正院的人,都眉飞色舞绽放笑容为皇后道喜,他们现在是皇后的宫人,谁敢给他们脸色看?

    “额娘,额娘,为什么我要叫你皇额娘啊?”这会儿,三个胖墩墩跑着过来,最近的事情,他们听说了,但又有很多不解。

    之前阿玛和额娘都很忙,没空搭理他们。

    现在终于忙完了,弘曜带着三个弟弟来坤宁宫,三个胖墩墩第一时间就抱着额娘大腿,软绵绵的询问。

    第101章 番外二

    对于自己的退位生活,先是过了大半个月的醉生梦死,但就是还有些放不下心。

    习惯于忙碌的他,现在一下子将所有的时间空闲下来,还会让人去查探一下,最近朝中有没有出现什么大事儿。

    新皇登基,几个皇阿哥都升了一级,郡王到亲王,贝勒到亲王……至于后面的,就得看立功表现了。

    只是,让康熙觉得有些烦躁的是,朝中的臣子总会过来给自己请安,偶尔说些有的没的,压根儿就是想让他压住胤礽。

    那怎么行?

    康熙也知道自己的小毛病,还总是放心不下,又担心大清会不会在保成手里出事儿。

    最终的最终,康熙在跟自己的后妃醉生梦死大半个月后,决定出去,微服私访。

    如胤礽所说,他登基也三四十年了,南巡也不过是按照规定好的路线,沿途还清理了一波的人,确定安然无恙的路线才出发。

    看到的大清江山,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大清的秀丽河山,也该自己亲自踏足看看了。

    只是,保成登基的元年,除夕宫宴自己不在的话,对保成的名声又是另外一个打击。

    他还得帮忙镇压那群妖魔鬼怪,看着底下依旧熟悉的臣子,康熙这一次却不是坐在主位了。

    坐在旁边位置,看着已经成熟了许多的胤礽,很是欣慰的点头。

    努力的压制住自己内心的那一股失落,保成成长得很好,自己也该松手,让雄鹰自己翱翔了。

    于是,刚过了年没多久,康熙就自个儿偷摸摸上路,带上了自己的侍卫和梁九功。

    至于女人……女人只会影响我的速度,还会暴露我的坐标。

    梁九功在安排琐碎事情方面,的确能够称之为万能秘书,

    当胤礽知道康熙竟然微服私访出京时,已经过去了半个月了,他登基以来,很多事情都要他处理。

    或许是看他年轻,又或者是不满康熙退位给他,宗亲们仗着自己族老和长辈的身份,不断的搅拌子。

    当年皇阿玛可能还会纵着他们,但胤礽不会。

    他一登基没多久,老四就带着他的改革‘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来了,其实,他还有一个‘官绅一体纳粮’的想法,只不过不太敢全部拿出来。

    毕竟太子刚登基,现在位置还不太稳呢。

    所谓的摊丁入亩,现在大清税收主要以人头税,只要一出生,活在这个世上就必须交税,导致很多世家藏匿人口,交不起税的百姓为了生存变成了佃农,这就极大影响了大清国库的税收。

    而摊丁入亩,也就是将税收放在土地而非人口上,越多土地便交税越多,这是打压世家、缓解土地兼并的一大重要举措。

    火耗归公,现如今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的银钱上交给朝廷,如征纳运往京城的米谷,被雀鼠偷食损耗,每缴纳粮食一石,加耗两斗,也就是要缴纳一石两斗。(源于百度)

    如今改革后,将耗损改为法定正税,减少了人民的额外负担。

    另一方面,老八又提议增加官员的俸禄,毕竟俸禄太低,养不起家,也会让那些本应该不贪的人,也不得不为了家里的生活而没办法去贪污受贿。

    胤礽对此都在积极的考量与接纳,召集了不少的皇子和重臣商议此事,不得不说,老四还挺有用的嘛,难怪当年皇阿玛会选他为继承人。

    从他的心声中,还听到了‘官绅一体纳粮’的制度,也就是官员乡绅跟老百姓一样服徭役和纳税,直接打破了官绅的特权。(愿与百度)

    不过,这个要等到稳定政权之后才能做。

    摊丁入亩,倒是挺不错的,如果能打压贪官恶绅,将他们兼并的土地再分发给老百姓,之前的那些高产量粮食,就能够到老百姓的手里了。

    再加上开放了海禁,那些乡绅也可以将自己的目光放在海外,而不是只盯着老百姓手里的一些土地。

    胤礽觉得,摊丁入亩一事,还是颇为重要,也会引起大波动,几位兄弟……也该动动手了,别总是想着下西洋。

    胤礽:朕不能去,你们也休想跑。

    “这关乎大清的未来和百姓的希望,诸位可不能够散漫,知道吗?”胤礽还是很相信皇阿玛的教育,皇阿玛亲手教育出来的孩子,想必对大清……还有蛮有感情的吧?

    但是,为了避免他们懒散和敷衍,想起了当年让京中那些纨绔子弟去管理修路时的举措,还是得让关系一般的两个人相互监督?

    除了这个事情,平时也要处理其他很多政务,等忙完一段时间后,发现……皇阿玛呢???

    才知道,皇阿玛……微服私访去了,至于从哪个方向出发,他不知道!

    可恶,都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还这么任性?

    ……

    以往都是向南出发,现在打算向西走。

    从京中出发,不得不说,当年太子修路也做得挺好的,后来还从西洋那边发明了什么水泥,瞧瞧这路,啧啧啧,像一块又长又大的石头,十分平稳。

    首先经过的是河北地区,这片区域距离京城最近,农历的阳春三月,冰已经开始渐渐融化,进入春耕准备阶段,开始犁地了。

    一家人在田里,有人负责犁地,有人负责拿锄头弄渠沟。

    看着忙碌的一家子在努力耕种,康熙看着也觉得动容,身为帝皇,他不是那种‘何不食rou糜’的人,还举行过耕田礼,亲自下地种过田呢。

    马车停下,他要去慰问一下大清的子民。

    早早出发来耕田的老百姓看到一辆华丽(对他们来说多几个金银吊饰就算华丽了)停在路边,从马车上走下来一个看着很威严的中年人。

    站在那儿看着他们,淳朴的老农一家都以为是不是自己做了什么错事无意间惹着了贵族老爷,还是准备来强行收购他们的田地?

    特别是那位老农,身为一家之主,在这个时候就该勇敢的站出来,有些佝偻的身影,缓缓走了过来。

    在他走过来的时候,康熙身边的人都警惕的看着这位老农,特别是那带刀侍卫,手已经放在刀柄上了。

    要是他敢乱来,这把刀第一时间就砍了过去。

    “这位老爷,不知道,您站在田边看我们,是有什么吩咐吗?”老农也知道在这些贵族老爷眼里,自己身份低贱不配触碰,隔着远远就躬身询问。

    生怕这位贵族老爷觉得自己无视了他,心里不爽。

    还真别说,真的有这样的贵族老爷,会因为这种小事儿不爽,他活了这么多年,是有些生存小智慧的。

    “你们这是准备开耕了?”康熙态度甚是温和,旁边的梁九功还给他拿来了小矮凳坐下,小桌子也摆上了。

    可见康熙是想坐在这儿欣赏田园风光,并体恤一下民生的疾苦……哦,不对,是关心。

    “对。”老农解释,“现在不开始准备,就赶不上雨季,而且现在朝廷分发的粮食,比较耐寒,现在就可以种下去了。”

    一提起朝廷发现的新作物,老农就满是感激,话题就停不下来了,“是真的要感谢朝廷,这土豆番薯的产量的确很高,还有那玉米,现在忙碌一年到头,能填饱肚子,还能有余粮了。”

    “那的确不错,”康熙点点头,想起了之前太子还在皇庄里种了什么杂交水稻,“听说朝廷在研究新的农作物,杂交水稻亩产能达到四百多五百斤了呢。”

    “真的吗?没听说过呢,不过,朝廷应该很快来推广了吧?”推广这个词,还是之前那位皇阿哥说的,希望大清百姓们个个吃得饱,穿得暖。

    还种植了棉花,还有建了工厂,有什么纺织机,衣服都变便宜了不少,去做工的人,都能拿到银钱。

    “对,朝廷不会忘记你们的,不过还在试验中,要等一两年吧?现在的日子,是过得越来越有盼头了。”康熙温和笑着,跟老者交谈,态度还颇好的说起了闲话。

    “是啊,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钦差王爷在给我们发粮食种子时,还顺手查抄了贪官,给我们修了路,以前都是要徭役,可钦差王爷可好了,用钱请我们去修路,我儿子还靠修路挣钱取上了媳妇,老太婆也给人做饭,不过可惜,修路完了之后,就没了这笔收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