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小说吧 - 都市小说 - 看她弄巧不成拙在线阅读 - 看她弄巧不成拙 第133节

看她弄巧不成拙 第133节

    廖清杉:“......”

    她是真能瞎掰扯啊。

    于是,录完节目,应如是就不老实了,拽住陶醉的手,就是不让她走:“美女jiejie,给我讲讲你们的爱情故事,好不好嘛?”

    不过,应如是不知道的是,陶醉本来就是他俩的忠实粉丝。

    虽说两个人的爱情故事都已经出版成册了,但这书上看的哪有真人亲自讲述的香啊,于是,陶醉看着她,说:“礼尚往来,你先讲讲你们的爱情故事。”

    应如是一听,一拍大腿,瞬间来劲了:“我们的故事呀,那可是要从一碗乌冬面说起......”

    巴拉拉巴拉巴拉巴拉......

    此处省略一千字。

    她洋洋洒洒地来了个即兴演讲,陶醉一点都没打断,饶有兴致地听完,然后,转头问廖清杉:“你呢,你怎么形容你们的爱情。”

    廖清杉听了,淡淡一笑,不同于应如是的长篇大论,言简意赅地说了一句:“命中注定。”

    陶醉又问:怎么个命中注定?

    他笑着说:你往历史的长河中看一眼。

    你往历史的长河中看一眼。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原来,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就。

    在历久弥新的岁月长河中。

    第86章 番外-朝夕

    ——我和你

    聊聊灵感来源。

    因为真的跟小说一样。

    这篇文真正的定调, 其实来源于“文化集装箱”这个概念落在我脑海中的那一瞬间。

    几年前,我有个朋友,她老师给她介绍了一个在某财经杂志实习的工作。

    有一天, 她要去某高校采访一位教授,结果开车堵在半路了。

    很巧的是,那天我俩约好了等她采访完我们要一起去逛街, 我又离那个学校很近,所以她就给我打了电话。

    当我得知,她明明知道北京的交通, 明明知道这会儿可能会堵车, 明明知道有工作在前, 却还是要装逼开车来的时候, 我拿起电话把她骂了一通。

    然后, 这位朋友:“别骂了别骂了。”

    下一句:“我来不及了,你进去采吧。”

    我:??????

    这位同学你莫不是来搞笑的吧?

    我进去采, 我进去采什么, 采蘑菇么。

    我又不是学新闻的。

    然后,她就在电话那头,开始疯狂对我吹彩虹屁。

    我听到一半就挂了电话。

    然后——

    进去采了。

    我,史今朝, 疯狂打脸第一人。

    【当然, 可能还是天性比较仗义(狗头)】

    【或许还有社牛(再次狗头)】

    当时正值中美贸易战时期, 那个教授也是这个领域的, 所以我就用这个打开了话题。

    他就是在这个时候提到了“集装箱”这个概念,讲述了集装箱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起到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我当时听到就觉得很惊喜, 因为这是我们平常会惯性忽略的东西。

    集装箱这个概念大家都不陌生, 但对于它存在的意义, 大家是陌生的。

    然后,我们就以这个为切入点,又聊了很多。

    虽然聊得多,但我又不觉得乱,就是我的逻辑线在逐渐丰沛的同时,也是逐渐清晰的。

    所以,各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厉害在哪儿。

    我觉得就厉害在,他们思维发散,但又自成逻辑。

    那次意外的采访,我觉得我是去上课了。

    不过,集装箱这个概念并没有出现在之后的采访稿中,我也只是知道了这个知识点而已,并没有对它进行任何的思维发散。

    直到几天后,我坐公交回学校。

    我这人有一个爱好,特别喜欢忙完一天的事情,然后在傍晚的时候做公交,并且必须坐在后排靠窗的位置,一边听着歌一边看夜幕降临。

    然后,就是在那天,我刚坐上车,就刷到了一条微博:某国拿着我们国家的东西去申请非遗项目。

    我当时看到就气得不行。

    点开评论,大家跟我一样的义愤填膺。

    但后来,我就看着窗外,思考这份愤怒有意义吗?

    在文中,我借汪施靖之口,回答了这个问题。

    它或许有意义,但它没有力量。

    那什么有力量?

    ——好的文化产品。

    想到这儿,脑海里突然砰的一声。

    几天前的知识点和当下的心绪碰撞在一起,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这两个概念在我脑海中一结合,就有了“文化集装箱”这个概念。

    书籍、电视、电影、音乐、绘画、舞蹈、雕塑,这些不都是文化的集装箱吗么。

    你只有把我们的文化镶嵌在广为人知的文化形式中,你的文化才能走出去。

    因为,你不能指望整个国际环境下的人,像我们一样,从小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文化。

    说实话,这个概念落入我脑海的那一瞬间,我内心还是有点小骄傲的。

    直到现在,我也依然为这个原创的观点感到骄傲。

    不过,当时也就是有个概念而已,我也没有机会在之后的任何语境中去把它提出来,因为我不是学这个的。

    直到开始写文,这个概念才有了活起来的机会。

    我前几天在微博上说,没有从十八岁开始写文,有些遗憾。

    看到有宝贝留言说,你走的每一步都是有意义的,我现在想想真是这样。

    没有当初的那个插曲,可能就没有现在的这个故事。

    也不会有现在的廖清杉和应如是。

    然后,这个插曲也为我之后的职业选择,增加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所以,“吃亏”是福这话真没错。

    (当然,我不觉得我临时替朋友做了份工作就是吃亏,那次,我的收获远远大于付出,所以我加了引号。)

    要不就改成能干是福吧。

    哈哈。

    最后说一点感谢。

    写作永远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读者在挑选自己心仪小说的同时,作者也在通过自己的作品去筛选读者,去寻找人群中的共鸣。

    写文以来最幸运的事情,就是有一群特别用心在看文的读者。

    大家的每一条评论,我都看了,有很多印象都非常深刻。

    所以,非常感谢大家的懂得。

    对我来说,一个故事,真正需要发力的阶段就是文章的前三分之一,最多前二分之一,后面的故事,其实是这些人物握着我的手在写作。

    所以,每次说再见的时候,最难过的那个人永远是我。

    但不说再见,又怎么和新的故事重逢呢。

    不过,我还是很惊喜。

    写出令我满意的池漾、林洛希、邹喻,其实都在我的预料之中。

    但写出令我满意的应如是,确确实实超出了我的预料。

    第一次写女追男,第一次写这么欢脱的女主,我也忐忑过。

    不过,我现在回头看,心态早已从最初的不自信,到现在喜欢得不得了。

    是想到我们悠悠宝贝,心思就能瞬间软下来的程度。

    她和廖清杉为代表的中国青年,是真的能在自己的领域闪闪发光、蒸蒸日上。

    所以,他们的存在,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力量。

    我在本文的立意中写:“文化自信,重在文化,不在自信。”

    大家不要误解我的意思。

    这句话,不是为了让我们不自信,或者去挑剔,而是为了警醒我们,不要懈怠。

    文化走出去,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需要无数传媒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日复一日的努力和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