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小说吧 - 玄幻小说 -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在线阅读 -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241节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241节

    如今种师中身高已经蹿高,全身骨骼似乎也在一两年之间撑大了不少,看起来竟隐隐约约有些种建中的骨架模样。而从种师中的眼神之间,也看得出这个少年对事事自有主张,甚至满肚子的心眼。

    于是明远柔声问:“端孺,你是不是因为我在杭州,所以这次府试,才……”

    换言之,明远怀疑种师中是故意考砸的。

    从十岁起,种师中在经义上就没答错过题。十一岁去国子监,又以才学惊艳了国子监中的教授们和王安石等人。

    这样的小孩,怎么可能无法通过区区一次“府试”?

    唯一的解释就是:种师中是故意的。

    谁知种师中却死鸭子嘴硬,不肯承认:“明师兄,你把自己看得太高了。我怎么可能为了你,置我自己的前途于不顾?”

    明远马上追问:“如果有一天我要重返京师,你待怎样?会留在杭州陪伴子瞻公吗?”

    种师中顿时呆住。

    万万没想到啊,明远竟然还有这釜底抽薪的一招。

    一想到明远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返回汴京,种师中的小脸顿时都皱了起来,结结巴巴地乞求道:“师兄啊,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跟随你回汴京?……就算不是为了去考府试,也可以再进国子监好好进修一下,提高经义水平的嘛!”

    明远望着他:看看,这难道不就是不打自招了?

    “师兄,”种师中扯扯明远的衣袖,“你真的想回汴京呀!”

    于是明远又将这件得罪人的安排推到了他那个“工具爹”的头上。

    “这要看我家大人如何安排了。”

    不过,明远确实有重返汴京的打算。

    因为接下来他要做的事,将会是前所未有之事,必须争取到官方的一些支持。

    这次他在杭州就已经体会到,不少安排都需要通过官方力量来完成,或者至少需要获得官方的首肯。

    听说明远也做不了主,种师中一时便愁眉苦脸地望着他。

    “不过不急,我估摸应该是……明年下半年,或者是明年底……”

    明远算了算,他这不也才花了八百多万贯出去?还有一个巨大的“零头”要补完才行。

    这时有人递了帖子,想要翌日来访。

    明远看了帖子上的姓名,一时愣住了。

    “是吕惠卿?!”

    要命了——明远心想。

    这又是一位“熟人”。

    早在汴京时,吕惠卿就曾经拜访过明远,借口“听取意见”,实则是想争取明远的支持。

    对了,关于明远的详细内情是蔡京卖给吕惠卿的。然而还没等吕惠卿向蔡京还这个人情,吕惠卿就因为父丧而回家守孝去了。

    然而时光荏苒,一晃二十七个月过去,吕惠卿即将要复出。

    他是福建人,前往汴京述职自然会路过杭州。

    但是在阔别官场这么久之后,吕惠卿还是能这么精准地定位到明远——明远猜测:这位应当依旧与他的福建同乡蔡京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他送走了种师中,回了吕惠卿的帖子,第二天,便在自己的宅院中恭候吕惠卿的到来。

    “吕吉甫兄,好久不见,风采更胜往昔——”

    一见到吕惠卿,明远便脸上堆笑,态度和蔼地与吕惠卿客套。

    然而吕惠卿对明远的恭维看起来要更真心一些。

    “哪里哪里,吕某在福建家中,也不断听闻远之贤弟的各种事迹,件件都令吕某佩服不已。”

    “如今在泉州、福州等地,但凡有海商处,便能听闻远之的贤名,吕某实在为能够与远之交往一场而荣幸不已。”

    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近两年明远在两广、福建沿海一带的海商中声名鹊起,这的确是值得恭维的事。但是吕惠卿处处凑近乎,将明远这个只与自己见过一面的少年几乎说成是与自己相交多年的好友。

    明远的笑容便淡了些,面向吕惠卿:“吉甫兄今日来,可有何指教?”

    吕惠卿的气度却依旧十分雍容。

    他温和地开口:“吕某是受人所托,前来当个说客,想问问远之贤弟,想不想入朝为官?”

    啊?——明远吃惊不已,他是真没想到吕惠卿来是为了这个目的。

    “入朝为官?小弟既无功名在身,家中亦无先祖之荫可以补官,这样的好事,如何能轮到我头上?吉甫兄万万不要拿小弟开玩笑!”

    吕惠卿却摇头继续抛出诱饵:“只要远之有意……这件事没有什么难的。”

    至此明远已经从吃惊中完全冷静下来,开始分析吕惠卿的来意。

    他并不觉得吕惠卿会作为一名“说客”而来。

    作为与旧党关系及其恶劣的新党中坚,如果吕惠卿为人做“说客”,只可能是代表王安石一方向他许出这样的条件。

    但是王安石如果要召他入京,为什么要通过吕惠卿而不是王雱?

    这样看来,吕惠卿并不清楚明远与王雱的关系有多密切,毕竟当初很多事都是在他丁忧之后发生的。

    因此,这次来,吕惠卿根本不是代人做说客,而完完全全只是来探他口风的。

    一想到这里,明远对吕惠卿越发不喜——无他,这人不真诚。

    但是表面功夫还是要过得去,毕竟吕惠卿之后就要入朝为官,只要官家依旧重用新党,权势就会重新回到吕惠卿手中。

    明远只能带着苦笑说:“如今在南方的生意刚刚铺开,千头万绪的,吉甫兄乍然抛出这个消息,我这心里……”

    他做出一副受宠若惊,却又觉得消息太突然无法决断的表情,然后将话锋一转,追问道:“吉甫兄此次入京述职,必定是要大展宏图的。”

    他这句话刚好敲在了吕惠卿的心坎上。

    只见这位“福建子”自信地一笑,道:“此去京中,吕某当是要助介甫相公推行市易法!”

    “市易法!”

    明远心头一跳:他当时是向王雱明确提出过反对市易法的。

    “还有一项,吕某也想要借重远之贤弟之力——”

    “在蜀中之外的各路发行交子。”

    第226章 千万贯

    氤氲的水汽在客厅中弥漫。

    明远随手为吕惠卿沏了茶, 双手托着茶盏,送到吕惠卿面前。

    吕惠卿低头看去,见茶盏中不是点出的茶汤, 而是清茶,茶汤的颜色清澈明亮, 在盏中载沉载浮的茶叶呈现嫩绿色, 宛若刚刚绽放的小小花朵。

    吕惠卿是福建人,福建是整个宋境中最好的茶叶产地, 建茶天下闻名。他原本也没期待在明远府上能喝到什么好茶,但见明远用这种散茶随意泡了, 就来招待自己,心中更加添了几分不喜。

    但是今日要劝明远的话很多, 如不饮茶, 吕惠卿估计自己就只有口干舌燥的份儿。

    于是他低头,将茶盏送至唇边——

    “咦?”

    这扑鼻的茶香令吕惠卿感到惊异,这香气鲜嫩清高,似乎让人瞬间从杭州十月间的厅堂中移至了春三月的茶田里。

    再低头品一口,那滋味更加是鲜爽甘醇,与寻常团茶滋味截然不同。

    明远在旁淡淡地问:“吉甫兄, 这是本地的粗茶, 兄台若是喝不惯, 我这就为你去换今年的‘密云龙’去。”

    吕惠卿挑了眉:明远竟然有“密云龙”?

    建茶所制的茶团中,品质最好的自然是贡品“龙凤团茶”, 茶饼表面有用纯金镂刻而成的龙凤花纹。后来福建路转运使贾青又在龙凤团茶的基础上制出了精品密云小龙团, 又称“密云龙”, 比龙凤团茶更要精细。

    但是这密云龙产量极低, 仅供宫中大内使用。吕惠卿自己是福建人, 也只是听闻而从未喝过。

    此刻他听说明远府上就有“密云龙”,心里震惊,但是脸上一点儿都不敢露出来。

    但是吕惠卿哪里知道,如今明远是被在东南沿海一带的海商奉为神仙一般的人物,特地送礼时送上一两团贡茶,对于这些海商来说算不得什么抛费,又能求个心安。

    只不过明远秉性“喜爱”花钱,海商要送他密云龙,明远就会还赠二两黄金——密云龙若是流传到市面上了,大抵便是值这个价。

    “不,不必了——”

    吕惠卿连忙婉拒。

    “愚兄觉得这个茶就很好。”

    “毕竟如今为了国事家事人人都cao劳,又哪里来的空闲,去享受那‘玉水注、黄金碾、细绢筛、兔毫盏’的密云龙呢?”

    吕惠卿所说的,自然是享用极品团茶时的那一套仪程与器具,都已经饮密云龙了,如果不用那最上等的泉水、黄金制的碾子、细绢做的筛布、和名贵的建州兔毫盏……又哪里对得起这价值与黄金相等的极品好茶。

    反倒是如今,吕惠卿手中捧着定州窑出的白瓷,一面饮茶,一面观赏盏中悠悠飘摇的细细茶叶,心中竟自然而然多出一份闲情逸致。

    “这叫什么茶?”吕惠卿问。

    “龙井。”

    明远不动声色地回答。

    吕惠卿从未听说过这茶种,因此也不在意,只连声赞了几句好,遂将话题再转回他们刚才讨论的事务之上。

    “远之曾听说过市易法?”

    明远点点头,道:“曾从王元泽那里听说过。”

    吕惠卿一下子有点紧张,心想难道王安石那里对市易法迟迟不动,乃是因为眼前这小郎君?

    但他随即否定了自己的猜测——这怎么可能?

    于是吕惠卿异常诚恳地道:“如今推行市易法势在必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明远一皱眉,赶紧改换了一副迷茫的样子:“我见此前王相公推行新法顺利,想必国中岁入已有所增加,推行‘市易法’,还有必要吗?”

    “自然有必要,如今西北连年用兵,河北防务又不可废,王相公虽然开源,但以如今情势,尚且做不到节流……”

    也就是说,之前青苗等各项新法,为大宋攒回来的家底,还不够西军每年花出去的。

    在西北,王韶主导拓边的熙河路正依靠着屯田力求自给自足,但其余沿边四路供养着禁军数十万,如此巨大的财政负担,朝廷也感为难。

    所以王安石只有另外再找“开源”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