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小说吧 - 历史小说 - 醉玉翻香在线阅读 - 第154页

第154页

    漪如笑嘻嘻:“公主跟女单于有甚稀奇,我还看过山大王和男狐狸精的,你想听么?”

    李霁黑着脸:“不要。”

    漪如一脸遗憾。

    转眼间,众人在梅岑山上已经待了一个月。

    这日,容昉收到了严祺的信,里面说,皇帝那边没有准许严祺辞官,说扬州在京城不止千里之遥,他要是回京去,路途颠簸劳累,病体更是承受不住,故而让他仍担着副使的名头,在扬州养病。

    听得这消息,林氏皱了皱眉,道:“圣上莫不是知道了什么?文吉做不做这副使,与养病何干?他辞了官,一样能在扬州养病,为何非要一个病人来担这副使的名头?”

    容昉亦皱起眉头,又将那信看了看,只见上面言语倒是没有紧张的意思,只向二老问了好,又询问漪如和严楷的近况。

    “我看,这也未必是圣上知道了什么。”吕缙道,“据我所知,这副使其实是个虚职,高陵侯只要称病,便只是担个名头。圣上大约是想,他当着副使,便可享有官职上的待遇,官府各方面也好给他照应。”

    容昉想了想,道:“却也有理。不过我等出来已有一月,将他一人丢在扬州也不合适,还是该回去看看为好。”

    林氏亦是此意。

    吕缙颔首:“也是正好,我带阿霁出来已经有些时日,前些日子,广州来信询问归期,我看,也是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了。”

    众人商议一番,没多久,就定

    下了回程之事。

    听说要回去,小楼里的三人都有些始料未及。

    最不乐意的事严楷,小嘴鼓鼓的,说:“这么快回去做甚,我还没玩够……”

    “你就算出来玩一年也玩不够,”林氏嗔道,“不可任性,你父亲还在扬州,先回去,等过些日子,他还会带你出来。”

    严楷只得应一声。

    对于漪如而言,她最不舍得的自然就是李霁。

    准确地说,是李霁肚子里的那些故事。

    这些日子,他虽然给她讲了许多,但漪如总觉得听不够。有那么几个故事,她其实是看过的,但十分奇怪,从李霁嘴里讲出来,比看书有意思多了。这个小童,虽然在人言寡言少语,惜字如金,总让人觉得他会讷于言辞,其实那是大错特错。他若想说些什么,定然是一套一套,条理清晰。在漪如看来,虽然她在京城听过许多厉害的说书,绘声绘色,引人入胜,李霁跟那些人自是比不得。可他每每开口,却有一众独特的气势,让人忍不住猜测他会说出什么来,想往下听。

    “你回到了广州,可要记得给我找书。”漪如意犹未尽,对李霁叮嘱道,“万万不可忘记了。你要的书,我回去就让人给你捎过去。”

    “知道了。”李霁道。

    “阿霁,”严楷拉拉他的袖子,也颇是留恋,道,“你日后还会道京城里来么?”

    漪如不由地瞥了瞥李霁。她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上次皇帝对长

    沙王动手脚,长沙王定然已经知道了,不会再这么以身犯险。

    “你想我去京城么?”李霁问。

    “自是想。”严楷豪气地说,“你若去了京城,我带你到骊山去。那里也像这梅岑山上一样有许多山许多树,不过还有许多野兽,有鹿,有狼、大鹏、有虎、有狐狸……”他伸着小手,一个个掰着手指,“我还在那里找到过一窝蛇,最大的有这么长!”

    他伸开手比划着,李霁忽而笑了起来。

    看着他的笑容,漪如不由地怔了怔。

    李霁很少笑。相处这一个多月来,漪如看到他笑的次数屈指可数,尤其是现在这样。

    他笑得很是开心,眼睛弯起来,亮亮的,眉宇间仿佛蘸满了阳光。

    “广州的蛇,比你见到的还长。”少顷,李霁道,“你可见过三丈长的蟒蛇?就像龙一般,能把活猪吞了。”

    严楷睁大眼睛,摇摇头。

    “还有许多的奇虫异兽,你日后若是来广州,我带你去看。”李霁道。

    严楷高兴地答应下来。

    李霁再看向漪如,发现她注视着自己。

    那双眸清澈而沉静,长长的睫毛微微翕动,在白皙而红润的脸上投下淡淡的影子。

    李霁的目光定了定,想将眼睛转开,却似乎转不开,只仍然这么看着她。

    “阿霁,”少顷,漪如轻声道,“你会想我们么?”

    李霁一怔。

    他似乎不知如何回答,只“嗯”一声。接着,便听漪如道:“你若是想我们,回去

    之后,就拿出你那王世子的威风来。”

    她说着,目光凶悍:“去把那神州寻宝录的作者找出来,告诉他,他若敢让那男主勾三搭四负了公主,就将他的手剁了,再不许写书。”

    两日后,一行人收拾了行李,沿着来时的路,回到海边。

    天气很是不错,风平浪静。水港上,吕缙的海船已经整装待发。船工和仆人们将行李搬上去,便准备启程。

    众人才上船,忽而听有人呼唤留步。望去,却见是陆大郎带着一众乡人来送行。

    他们带了好些土产来,定要吕缙一行人收下。

    “乡人得知诸位要离开,颇是不舍。这些都是乡人们平日自己攒下的渔获,乃本地土法晒制,颇有些名气。还望诸位切莫嫌弃,笑纳了才是。”陆大郎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