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文继母养儿日常 第127节
她是没想到这个时代之下,崔斐还能站在女方的角度上设想这么多的,绝对算是难能可贵了。 “你们这儿相看是怎么样的呢?”沈翠问起。 毕竟时下每个地方的婚俗传统都有些不太一样,像水云村那边的乡下地方,民风就开放的很。 若是两家有意结亲,就会让姑娘小子多接触,来往多了,少男少女自然就处出了感情,婚事也就水到渠成。 更也有自由恋爱的——村里的女孩子照样要帮家里干活,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这种情况下就直接禀明家里,反正村户人家的家境大多差不多,让大人们出面商量,一般也能成事儿。 崔家是大户人家,相看的人家家境也不会差,肯定不会这么简单粗暴。 崔斐就解释道:“家中与我年纪相仿的堂兄弟都成亲了,流程上应该是差不多的。就应该是先请了媒人来,询问有适龄姑娘的人家,然后透过媒人去传递消息。若有愿意的,则会交换一下双方的基本信息,例如具体年岁和喜恶那样。再后一步,就该是双方见面了。一般都是男方去女方家中做客,女方隔着屏风亲自看一看人。若这一步也进行的十分顺利,两家就会约着去某个地方上香或者游园,制造一个‘偶遇’的机会,让我们说上几句话。最后才是明面上的三书六礼那些……” 听到这里,沈翠心下稍安,这流程里头成婚的当事人还是能参与的,比那些成亲当天才能第一次见到对方、盲婚哑嫁的境况好不少。 “你jiejie前头才和我说,会把所有情况都放到明面上说,不会糊弄对方。且后头你们既然还能有机会‘偶遇’,到时候你就多观察人家女孩儿的态度,看看对方是不是被家里强逼着、不情愿的。”说到这儿,沈翠又顿了顿,“不过有一点我觉得不太对,我听你方才的话,怎么有种轻看自己的意思?” 崔斐嗫喏着没吭声,他确实觉得有家世相当的姑娘肯嫁给自己就不错了,并没有他挑选人家的余地。 “你既能想着不委屈了对方,这固然是好的。但成婚也是一辈子的大事,也不能委屈了自己,后头日子且长着呢,总得双方都满意,才算是一桩好亲事,对不?多的我也不说了,毕竟是你们的家事,我不好越俎代庖。” 崔斐立刻摇头,“没有,我知道您是为我好。您说的也在理,我会好好记住您的话的。” 说到这儿,崔斐的脸上又蒙上一层红晕,“这个事儿,能暂时不告诉大家吗?当然我不是要瞒着大家,只是寒山马上就要考试,没得因为我的事儿让他分心。” 他们几个平时好的跟一个人似的,崔斐又是书院里第一个要成家的,眼下把这事儿告诉他们,他们虽然不会起哄,难保也会想着要帮他出出主意什么的。 沈翠自然点头应下,“毕竟是你自己的事儿,等你觉得时机恰当了,再自己告诉他们。” 他们说了好一通话,再说下去,其他人就该好奇聊的什么了,所以崔斐立刻回到自己的书桌前,开始写功课。 后头到了该入睡的时间,大家自去洗漱。 因为他们都要早起出门上学,而穆二胖是留在书院里的,所以他都是让其他人先去洗漱,就还留在课室里用功。 屋里只剩下母子俩了,沈翠坐到了穆二胖身边,看着他线条越发硬朗的侧脸,突然意识到也得亏胖儿子走了科举的路子,不然这个年岁在村里,就已经该相看亲事了。 这个年纪,于男女之事上都未开窍,就要选择一人相伴一生,想想都觉得不大靠谱。 眼下倒是只要想考试,可以等他考上去,完成主线任务了,再想别的。 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女孩儿会成为自己的儿媳妇,想到到时候自己必不会比现在的崔五娘cao心的少。 ………… 今年青州府的院试排的比较前,六月时就举行了。 这时的天气真是热的人头晕脑胀的,别说血热的少年们了,就是沈翠近来也觉得吃不香睡不安稳,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儿来。 比起前头好一些的就是,院试正试和复试两场都只考一日,不然这种天气像府试似的闷在里头四天,想不生病都难。 沈翠把去年给穆二胖买的、他一时没舍得带的红色手绳取了出来给他带上,起码能让他体感凉快一些,也不必为蚊虫所扰。 又是天不亮的时分,穆二胖和任舜、赵修文并另外两个才见过一次面的结保对象在考场外碰了头。 能进入到这一轮的考生,怎么也算是经验丰富了,所以表现都还算淡定。 后头等入了考场,坐上了考位,穆二胖首先第一件事就是抬头确认屋顶有没有破洞——他还记得去年梅若初差点被雨水毁了考卷的事儿呢。 好在前头已经出过那种意外,考场的屋顶都经过了修葺,加上穆二胖本身气运不低,自然也就没有这种后顾之忧。 考生们坐定之后没多久,外头就传来了礼炮声,考场封门,看着约莫四十出头的刘学政坐到了大堂之上,开始书写试题。 试题写好之后,文书将试题贴在木板上,在考场内环游一圈,让考生们把题目誊写在纸上。 等到文书转到自己面前,穆二胖连忙屏气凝神,看起题目来。 八股文题为‘有德此有人’。 看到题目的同时,穆二胖已经想到了这句话的出处。 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前后全句是‘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意思就是说君子首先要注重德行。君子有德行,才能得民众拥护,有民众拥护才会有国土,有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自然能发挥用处。 虽然有点绕口,但意思并不难理解,就是德行是根本,财富是排在最末的,不能本末倒置。 以‘德行’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为主旨,再联系一下他背的滚瓜烂熟的本朝开国皇帝的生平,进行一番歌颂,文章并不难写。 他心下稍定,接着看诗题。 诗题为‘过客不须问 诗在御屏风’。 这是一道每个字人人都认识,连在一起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诗题! 几乎是看清诗题的同时,穆二胖就听到了旁边考位上其他考生的吸气声。 这就是院试的一个难点了。穆二胖的习惯一直是开考前先阅卷,全部看完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再一气呵成地答题。而有些心理素质不强的考生,则不会如此,他们在前头考试的时候通常都是按着试卷的顺序开写,时下的卷子一般都是先易后难,正常情况下开头都能写的很顺遂,把会写的都写完了,遇到难得再放慢速度,停下思考。 而院试两题一下子全放出来,让考生自己誊写。等于是强迫每个人都提前阅卷。 对心里素质不好的人来说,突然看到一个摸不着头脑的诗题,必然会影响前头那题的发挥。 穆二胖闭了闭眼,让自己先冷静下来,全心开始先答前头那道比较简单的八股文题,而暂时不去想后头那道把他也难住了的诗题。 第一百四十七章 考试时间未过半,穆二胖就先把文章写了出来。 因为在做文章时他确保自己没有分心去想后头的诗题,注意力高度集中,所以这篇主旨中规中矩的文章他从拟稿到定稿拢共只花了一个时辰的时间。 将文章从头到尾检查过一遍,穆二胖猜着刘学政好诗文,这次诗文出题又费了那般心思,文章在他心中的占分比例至多也就是三四成。 不过也甭管几成,反正这一部分完全发挥了他的真实水平。 下头就该去想诗题了。 诗题拆成两句,看似对仗工整,但穆二胖可以确定这两个句子绝对不是出自一首诗。不然他不会半点没有印象。 那就是截搭出来的了。这种没头没脑的诗文题,穆二胖最近做了不少,有了思路之后,就很熟练地把句子拆开细想。 首先是‘过客不须问’,他想到的翁承赞的《书斋谩兴二首》,原句是‘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 同首诗里头另还有一个名句,叫‘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 这是一首赞扬书香门第,说读书比财富更重要的诗。 后头那句,‘诗在御屏风’,他一时间想不起来整首了,只想到了原句——‘谁似金华杨学士,十联诗在御屏风’。 这句里头有个典故,杨学士也就是杨徽之,据说他自幼勤奋苦学,拜了江南诗赋名家江为、江文蔚为师,不知倦怠地努力之下,最终和这二人齐名。 宋太宗就很欣赏杨徽之的诗,特地挑选了其中十联写于屏风,传为一代佳话。 说起来好像是很简单的事儿,但要在看过的那么些诗和文章里头想这么两句话的出处,就已经让穆二胖发了一头的汗,时间也又过去了半个时辰。 前后两句的出处弄明白了,穆二胖还是觉得两句诗关联并不大,不过截搭题素来都是有些牵强附会的。时下更有文人指责这种题目前言不搭后语,强行制造难度。 穆二胖选了赞颂读书、赞颂书香门第的主旨来写,另外还要把这诗题里头的截去的东西补充进去,提一提杨学士等。 他自己就是因为走上了读书路,而脱胎换骨,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人,写起这样的题目来,自然也算是得心应手。 他写诗素来是成形快,推敲慢,因此在稿纸上写好之后,反复推敲了一番,时间已经来到了下午晌——距离交卷的酉时大概还有半个时辰的时间。 此时考场里头一个先交卷的还未出现,显然大家都被最后一题难的不轻。 在准备进行最后的誊抄之前,穆二胖又把所有完整的诗文默念了一遍。 “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谁似金华杨学士,十联诗在御屏风。” 他总觉得好像在哪里看到过这种不在一首诗里头的搭配。 没错,是看到,而不是恰好一起读到过。 他最近看的有什么呢?除了沈翠给的两本市面上难以寻摸的诗文集,就是刘学政的相关资料了。 卫恕和崔斐真的是出了狠力气,前头是搜集了刘学政的所著诗文,后头甚至连他的籍贯都打听了出来。 刘学政出自一个叫琵琶岗村的地方。那村庄七成以上的原村名姓萧,后来又有刘姓迁入,是这二姓百姓共同生活的家园。 崔斐更是借着崔家的关系,找到了刘学政同乡货郎,让他们写一些他们那里特有的东西——这种带有故乡情结的东西,很容易成为诗题,且外地人一般都不知道。 可惜的是那货郎为难道:“我自幼没读过什么书,虽在外头走南闯北讨生活,但也只认了几个数儿……” 崔斐自然不会强逼着他写字,就让他口述。 货郎还是为难,“我们那小村子啥特产也没有,就是最普通的村子,地形酷似‘琵琶’而得名,村里就该一些屋舍、巷道、小河大树……若说有什么不同,大概就是我们萧氏与刘氏的宗祠合二为一,建得比别的村子里好些。” 但崔斐给的好处实在丰厚,光这几句话,肯定得不了银钱。货郎舍不下这到嘴边的好处,便说自己画画还挺好的,而且记忆力也比一般人强很多,能把那小村庄里头所有记得的东西都画一遍。 反正他想着那小村子拢共就这么点东西,都在这里了,想看啥你们自己看吧! 那货郎不识字,走南闯北这些年,就是靠一手还算可以的画技和家里报平安,画的也挺像那么回事,画了屋舍、小河、巷道,和他说同旁处不同的祠堂门脸——祠堂里头肯定是不能画给外人看的。 看他也算是出尽全力,所以崔斐还是把许诺的银钱给了对方,把那几幅画带回了书院。 等等,祠堂?! 穆二胖闭着眼睛用力地回忆了一番,他记得那萧、刘二家合并的祠堂前有几条跟自家书院里头差不多的竖匾。 货郎不识字,但那祠堂他自小看到大,竖匾上的对联也是记忆深刻,就把那些字‘画’了好几个上去。 当然他是靠着画图记忆法,所以字形歪七扭八,只是勉强可以辨认。但赫然就是这诗题里的几句了! 敢情这诗题的出处在这里! 那诗文就不只是要鼓励读书人勤学好问和赞扬书香门第,还得称颂一下这琵琶岗村呢! 也得亏眼下时间还早,他这诗文还能再删增微调一下,穆二胖按着平仄的规律,把诗文里头用来寄情的东西替换成了琵琶,借指刘学政的家乡。 只要刘学政这出题人看到,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最后誊抄的时候,又累又热的穆二胖欲哭无泪的想,刘学政这题出的也太弯弯绕绕了。他其实只要出一个简单的关于故乡的题,保管一众考生在思念、称赞自己故乡的时候,顺带也会把他的故乡带上一道夸!倒也不必这般‘含蓄’! 誊抄上最后的定稿,距离院试结束时间就只有一刻钟了。 又是一次用脑过度,但好在考试时间短,所以穆二胖只觉得累,倒并没有其他难受的地方,就安心等着考试时间结束,文书和军士过来收卷。 这次没有考生提前交卷,所以一众考生都是差不多时候离开考位,往龙门走去。 此时他们都已经交了卷子,军士便也没有一个个带领监督他们出去。 出龙门之前,穆二胖遇上了任舜和赵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