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抚大秦 第44节
书迷正在阅读:背刺太子后我死遁了、后宫生存指南[清穿]、我的两个顶流亲儿子终于和好了、保命要从娃娃抓起、特种岁月之弹道无声、经营无限流副本的第一步、神谕残卷、龙在天涯、渣“攻”求生指南、炮灰人夫攻的贤惠日常
良久。 嬴政才冷笑一声。 “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 “呵呵。” “在你嵇恒眼中,大秦注定要亡吗?” “而今天下,的确疲敝,但未必不是大破大立之象,纵然过了些许,何伤于秦之大政大道,何伤于大秦文明功业?” “只要天下能最终安稳下来,大秦一统天下,结束数百年战乱,使天下兵戈止息,扫灭边患等功业,必为世人敬服,只要日后扶苏行仁政,施仁义,广赂民心,大秦就能有数十上百年时间,让黔首拥护大秦新政。” “只要黔首拥护新政,大秦就永远不会灭亡。” “秦法也好,儒法也罢。” “秦根本没得选。” “这天下也没有给大秦第二个选择。” “朕也没那么多时间。” 嬴政冷哼一声,不去理会嵇恒那些言语。 他还有很多事要做。 秋风习习。 扶苏信步走在亭台甬道间。 他神色已没前面的紧张和焦躁,经过始皇的开导,他也感觉自己过于忧虑了。 扶苏轻声道:“嵇恒临走时,曾留了个问题,若是大秦继续下去,关东六地谁最先反,又会是那个群体。” “按嵇恒所讲。” “秦政跟关东各地都有明显的冲突。” “其中魏的私学,韩的手工,赵的胡制,燕的王道传统,楚的贵族,齐的商贾大富。” “这些势力在六地盘根错节,已严重影响到秦政秦制的推行,而关东六地‘未附’‘未集’的黔首,附集的主要对象就是这些。” “两者相互依存,有意扰乱帝国法制。” “若是大秦继续以这般高压姿态推行秦制,正常而言,对抗最为激烈的当为‘燕地’,因为秦法跟王道背驰,只是燕地地小人少,又被父皇有意清理过,不太容易第一个冒头。” “私学跟商贾大富,也不太可能。” “自古以来,就未曾有士人、商贾成过事。” “当初战国游士遍天下,说辞泛九州,也不曾将一国骂倒。” “商贾更甚。” “书生商贾无举事作乱之胆魄。” “韩地也不太可能。” “世代相韩的张良,尚且只敢投掷铁椎刺杀,其余人更无这般胆量。” “赵地……” “纵然心中有情绪,但有蒙恬坐镇,恐也不敢发难。” “唯今只剩楚地了。” 说到楚地。 扶苏面露复杂之色。 他其实对楚地还是颇有好感的。 过去秦楚联姻很多,两国公族间交往密切。 有时秦楚还互相帮忙维持内政。 只是随着天下一统的大幕拉开,两国注定要兵锋相见,最终秦胜了,楚国覆灭,但在关中在咸阳,跟楚国贵族有交情的比比皆是,而他的母亲同样来自楚国。 出于本心。 他并不想见到楚地叛乱。 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听课,他渐渐领会了嵇恒的那句话。 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秦楚间同样是这样。 他为大秦长公子,注定站大秦一方。 “首乱者,当在楚地;叛乱者,楚地贵族!”扶苏轻语一声,抬起头,已到了雍宫。 他收回心神,进入宫宇。 经嵇恒的提点,他已深刻意识到《商君书》跟《韩非子》的重要性。 这两书有别于儒学。 也是始皇构建大秦体制的根本。 第049章 沛县萧何当为最! 翌日。 扶苏原本很肯定首乱会发生在楚地。 只是嵇恒向来不按常理,在思索一夜后,他不禁变得有些犹豫。 思来想去。 决定去丞相府寻人问问。 等扶苏到丞相府政事堂时,却是发现李斯、冯去疾等人都在,人人案上一堆公文。 刹那间,扶苏却不好开口了。 就在这时,他想起了嵇恒之前提过的一件事。 一念间。 心中已有了主意。 “臣等见过长公子!”李斯等人一齐站了起来。 “扶苏见过诸位上吏。”扶苏连忙拱手回礼,“近日无事,我无意间又听人提到一件事,便是这些年朝廷征辟官吏,多有不就不升者,心中好奇之下,因而想过来核实一些情况,冒昧惊扰,还请诸位上吏见谅。” “不扰不扰,长公子客气了。”冯去疾豪爽一笑。 “长公子能关心这些粗末政事,这是大秦之幸,何来惊扰一说?”胡毋敬也跟着笑道。 四周官吏跟着点头。 “长公子还请入座。”李斯面色如常,转身高声吩咐上热汤。 等小吏将热汤捧来,扶苏汩汩饮了几口,在这等待的时间里,有小吏已将相关竹简送到了政事堂,李斯粗略的看了几眼,沉声道:“公子所闻非虚,这些年朝廷征辟官吏,多有不就不升者。” 言语间。 李斯已将竹简放在了案上。 “可否告知明细?”扶苏连忙问道。 “那下官就将近些年的情况禀报给长公子听听。”胡毋敬去到案旁,将竹简拿到手中,一拱手道:“大秦立国九年,除博士学宫征辟士人,还在各地征辟有名望的士人共计一千余人,入仕者只有两百余人,其余士人都以各种理由拒绝了。” 冯去疾在一旁补充道: “朝廷征辟士人有个不言自明的标尺。” “即必须拥戴帝国新政。” “然过去天下视秦为愚昧夷狄者众多,因而关东士子大多轻秦,所以仕秦者才会这般稀少。” “不过秦一统天下之后,帝国一直力推行新政创制,大肆搜求各方人才,举凡六国旧日官吏之清廉能事者,竟皆留用,已向天下表明了帝国之态度,不会以政见去人,也不会如大争之世那般,以治国理念为重要标准。” “因而随时间推移,关东士人轻秦的情况,当会逐步得到扭转。” 闻言。 扶苏却不置可否。 他冷冷道: “博士学宫以孔鲋为首的儒家,在这半年内都陆续逃离了咸阳。” “士人轻秦的情况,短时得不到改变。” “大秦自孝公先祖变法以来,就一直在天下广罗人才,但对主张复辟与仁政的儒家,一直是打心眼里蔑视。” “你们不用因我亲儒而不敢明说。” “秦儒疏离是事实!” 听到扶苏的话,冯去疾跟其他几名官员,眼中露出一抹欣慰,沉声道:“近百年来,儒家成为当世真正的显学,在天下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大秦立国之初,便想以对待儒家为楷模,向天下彰显帝国新政的纳才之道,只是秦儒相轻,儒家并没有投桃报李,而是旧病复发般一意孤行,坚定的站在了帝国新政对面。” “坚持复辟、复礼、复古。” “此等复辟余孽,大秦岂容姑息?” “大秦这些年征辟的士人,其实大多出自儒家。” “儒生不就,实是天下幸事!” “这些儒生,从不以是否合民心潮流为抉择,只看重能否为自己谋私利,带来特权而选择。” “儒生就不该予以任用!” 冯去疾阴沉着脸,大声数落着儒家。 扶苏苦笑一声。 他哪里听不明白,这是说给他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