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页
朝廷要考量的是综合因素。 之所以推迟了这么久没有消息,木析也能猜到朝廷的考量——无非是担心承安府有了大型粮仓,日后这里的就有了招兵买马造反的经济基础。 但很现实,承安府又穷,又偏僻,如果不设粮仓,日后如果遇到什么大型灾难,官府没能控制住,这里就直接乱了。 可以说建立大型粮仓,那还可以把局面控制在自己手里,不建立粮仓,发生什么事情,那就完全是被动的。 由于承安主要民族的不同,情况还要更复杂一点,不建立粮仓,恐怕发生什么事就不是简单的朝廷派兵镇压能解决得了的了。 所以木析判断,只要圣人脑子清醒,最后朝廷还是会同意建立粮仓的,最多粮仓的人不会被地方官员管理,而是朝廷直管。 而且整个承安,最适合建立粮仓的地方只有文岭州境内。文岭州之前因为药材种植的事,朝廷已经派驻了军队了,如果在粮仓确立在文岭州,那就不需要再另外派驻军队了。 所以最后粮仓的建立不出意外,只会在文岭州境内。 -------------------- 作者有话要说: ①来自百度 第71章 平封仓 朝廷在承安府文岭州境内建立一个省级的粮仓,派遣下来的粮官定为从五品官员,是户部直属,不归文岭州管。 和文岭州衙算是平交部门。 文岭州境内的原田丰仓,被并入平封仓,原田丰仓仓大使归在新任粮官的属下。 新官员过来的时候,还来州衙拜访过木析这个知州,哪怕粮官是京官,对木析这个年轻地方主官还是客客气气的。 一点也不敢小瞧。 此时许同知和孟同知的联盟,哪怕没有明说,大家伙也能看出来是散伙了。 有意思的是许同知此时对着知州大人服软了。 木析也知道原因,毕竟这个时候许同知要么接着抱孟同知的大腿,要么跟着知州。 可这个时候再跟着孟同知有什么用?她手里没有权势,孟同知不可能仅仅因为要拉拢她一个无权的同知,就白白的让利给她。 这个时候她能跟着的只有知州大人。 跟着知州大人,也许她不能拿到之前那样大的利益,但是至少能保证她有好处能拿。而跟着孟同知就是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此时的许同知可能还没有认识到木析的真面目。 不过无论许同知要站谁的队,州衙的局势已经定下来了。 这么说吧,孟同知只拿着巡检司跟司狱司这两个重量级的单位,木析还真不是托大,她真没把这两个放在眼里。 除非孟同知要造反,除非孟同知敢在她这个虎视眈眈的知州眼皮子底下贪赃枉法,否则拿住权力也没用,只能当个管理者,并不能借此牟利。 此时的州衙,马判官是她的人,许同知已经没什么话语权了,胡同知跟木析同为中原人,就算不站木析的队,也不可能站在孟同知一边。 这个时候可以说是大局已定了。 最后是以孟同知主动找关系调任出文岭州为结尾。 眼睁睁得看着昔日在孟西州权势滔天的孟同知,最后主动退离文岭州,对于一些对此内幕了解甚深的官吏来说,这一幕是极其震撼的。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①。 可能也不过如此吧。 木析不关心这些,新来的同知是朝廷平级调任过来的中原官员。 这位官员来之前,吏部的官员还暗示她,她可以和这位官员磨合一下,培养这位当继任者。 当然,因为文岭州的局面是木析一手打出来的,短期内把她调走其实对于刚刚发展起来的文岭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文岭州继任的官员人选,木析是有很大的话语权的,如果不是文岭州的副官里没有成气候,有能力的官员,木析甚至可以直接向吏部推荐人选,很大程度能通过。 所以新任的官员到底合不合适当文岭的知州,新任的官员的执政理念是否和木析相冲突,会不会耽搁到文岭的发展,这就是吏部的大佬很关心的一件事了。 基于此,对于日后文岭州的知州人选,木析拥有极大的话语权。 木析也知道,这是圣人给她行的方便。 圣人是希望文岭能发展起来,能依靠发展起来的文岭,温和的同化掉整个承安府,圣人当然不仅仅是照顾她的想法而已了。 但木析依然感激圣人,毕竟她一点也不希望她殚心竭虑五六年为文岭州打下的大好局面,最后因为继任的官员和她执政理念的冲突而荒废掉,最后导致文岭不仅仅没能发展起来,反而比她到文岭县之前还倒退了。 那样她怕她会气得吐血死。 不过木析能影响到文岭州知州人选这个事,木析,吏部的大佬,圣人都知道,外人却是不知道的。 起码这个新到的中原王姓同知是不知道的。 此时距离下一次考评还有不到两年时间,新到的王同知家世背景很好,能力也不错,不然也不能抢到文岭州这个现在的肥差。 她满心的以为自己是来摘桃子,来地方镀一层金的,别说那些本地官员了,连木析这个寒门出身的年轻官员都被她鄙视到了地里。 新来的同知这样不懂事,这样嚣张,自然早就有人打报告到木析这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