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小说吧 - 历史小说 - 我在古代开律所在线阅读 - 第145页

第145页

    祁玉大惊失色,慌忙跪下:“晋王殿下,这、这跟奴才有什么关系啊!”

    高庭衍却是懒得再看他一眼,继续道:“祁玉公公见多识广,虽身体与常人不一样,但有的是消遣的法子。听说,这种借人泄欲的法子一开始便是祁玉公公献给洋人的,不光洋人,这么些年祁玉公公在宫外的宅子里都藏着些什么事,祁玉公公自己清楚。”

    祁玉闻言跪在地上直哆嗦,承德帝冷冷瞥向太子:“可是实情?”

    太子早被吓得面如土色,也跟着跪下,抖着嘴唇半天说不出一个字。

    太子自小顺风顺水,在曹家和母后的庇护下到今天,丁点担不住事。曹后见自己儿子没出息成这样,心中暗骂无用,当即跪下朗声反驳:“陛下,这都是晋王一人之言,横竖他怎么编排都是个故事,万万做不得真啊!”

    承德帝身旁的福玉不咸不淡地看了曹后一眼,低下头对承德帝耳边温声道:“陛下,奴才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

    “奴才与祁玉公公都是无根的人,我们这些人有什么想法,彼此门儿清。宫内不许对食,宫外却没这规矩。奴才倒认识几个祁玉公公底下的孝子贤孙,这几个人可能知道得更清楚,要不,叫过来问问?”

    曹后一听福玉这老东西又在拆台,简直恨得牙痒,偏偏发作不得。

    福玉是陪了今上几十年的老人,与承德帝的情分自不必说,而他也极尊敬先皇后,甚至在先皇后死后仍处处维护着先皇后的儿子,丝毫不卖曹家面子。

    无论如何,曹后不能打福玉的脸,可眼下也万万不能让证人现身,谁知道又会扯出什么要命的事来。

    曹后依旧稳稳端着高傲的神态,冷斥道:“也不看看是什么身份,竟敢来这种地方回话?即便是祁玉自己不检点,又与太子有何干!”

    晋王轻笑一声,“今日审洋人时,苦主的讼师有个比喻甚是精妙。她说,有人拿刀杀人,倘若被缉拿归案,难道也能辩称说是刀杀的,不是人所为?祁玉公公虽资历深,但到底不是主子,纵然有千万个主意,没主子点头,他也是万万不敢妄动的。”

    曹后却也不慌,冷冷回道:“晋王这比喻不妥。刀是死物,祁玉就算是奴才,但也是有自个儿主意的人。”说罢便转头呵斥祁玉:“狗奴才,你该不是自己做了腌臜事欺上瞒下罢!说,你有没有跟太子回过这种事?!”

    祁玉何等机敏,如何不明白这是何意,只连连叩头哭道:“皇后娘娘恕罪,太子殿下只叫我好好招待洋人,但怎么招待,并未过问细节。奴才想着这事不光彩,便也没跟太子爷说,怕污了他耳朵,千错万错,都是奴才的错……”

    高庭衍似是早就料到有这么一出,丝毫不恼,反而露出些许笑意,“祁玉公公倒是有担当,只可惜,担得了前头的事,却担不了善后的事。”

    曹后如刀似的目光朝他望去,高庭衍继续道:“这么些年,不是没有遭了害的男女去官府报案,可当年是康若滨坐镇京兆尹,没少将苦主轰出官府,致其有冤难诉,上告无门。上回康若滨罢官回乡,抄家时可是抄出了不少要紧的东西。宁德九年便有一案捅到康大人面前,彼时康大人刚上任京兆尹不久,然而康大人扣了洋人却去信东宫,东宫回信「顾全大局」,康若滨便放了洋人,此后多年更是对洋人的恶行视而不见,致使洋人为祸至今。”

    说着话,高庭衍从袖中掏出一薄脆的信笺:“这难道也与东宫无关么?”

    太子望着那封信早已吓傻在原地,曹后也瞪大了眼睛一时难言,赵太后却不屑地冷哼:“依哀家看,太子说得没错。事关洋人,自然要顾全大局!”

    “所以,大局到底是什么?”高庭衍问道:“皇祖母说的大局,是否只是洋人的安危,洋人的喜恶?”

    这话说得刺耳,连赵太后脸上也挂不住,“晋王休得曲解哀家的本意!”

    “那么,皇祖母再来看另一件事,看看东宫是否真的顾全大局。”高庭衍掏出一叠供词,交由福玉上呈承德帝。

    “宫里的岩茶多年来一直由淳记进奉,近些日子,有人仿冒淳记的岩茶,向街坊里的茶铺兜售,害不少人喝了之后呕吐腹泻。经查明,是太子给嘉利行的何掌柜出的点子,由太子自付银两,让何掌柜采购正经的淳记岩茶,并往里头掺杂发霉的茶梗茶叶,并仿了个跟淳记极其相似的标,在市面上混淆视听,以图败坏淳记的名声。不仅如此,有人喝了茶出事之后,东宫便着人大张旗鼓在全城收缴淳记的茶叶,一夜之间,众人都以为是淳记的茶有了问题。何掌柜在供词里头也说了,太子此番做法,是因嘉利行想要收购淳记的茶庄而不得,逼淳记低头就范罢了。这世上没有强买强卖的道理,东宫为取悦洋人,不惜往茶中掺杂物,枉顾百姓性命,不择手段,难道这就算顾全大局了么!”

    高庭衍的质问绕梁不绝,高明衍早就一身冷汗,恨不得抱头捂耳,一个字也不想再听下去。

    高庭衍似笑非笑地看他一眼,又对赵太后深深一礼,缓了语气。

    “皇祖母,孙儿今日枉顾陈规,立斩洋人,实在是洋人背后一连串的事情挖不得。毕竟……”高庭衍顿了一下,意味深长道:“民意沸腾至此,必得有人祭刀抚之。倘若不杀洋人,又该杀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