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小说吧 - 历史小说 - 大明:开局抢了陈圆圆在线阅读 - 第21章 朕有拯救万民之物,征收商税

第21章 朕有拯救万民之物,征收商税

    治国理政,千头万绪,从来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也不是下达一些政令,便会立竿见影。

    李存明穿越到大明朝之后,一直谋划着如何收拾残局,如何扭转乾坤。

    他原先的打算,是迁都南京后,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整顿明朝积弊,打理好半壁江山,强军强国,从而驱除鞑虏收复河山。

    无奈局势逼迫着他移驾宁陵县城,定下了太子监国、皇上坐镇前线的军国大计。大明朝一十三省无数座城池,仅有小小的宁陵县城掌控在皇帝手中,说来可悲可笑!

    “这样也好,就把宁陵当作试点地区,开始种田发育,开始展现自己的雄才大略!”李存明调整了心态,沉住了气。

    虽然事情千头万绪,但对于一国之君来说,有三种东西至关重要。

    一是钱,二是兵,三是权。

    抓住这三种东西,就是抓住了最根本最实质性的问题。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不管作何努力,也不过是个微cao大师常凯申!

    其中钱财最为要紧,有了钱,才能养活军队,有了军队,才能带来权威。

    李存明理清楚思路之后,决定最先从“钱”字入手,从解决赋税问题和灾荒开始,一步步清理整顿弊政,一点点收拾人心。

    这一天清晨,李邦华等大臣照例到县衙公堂“早朝”,却不见皇上的踪影。一个锦衣卫来宣旨,说是今天早朝改在后花园凉亭中举行。

    春寒料峭,清晨的花园中挂着白霜。李邦华等人嘴里呵着热气,搓着手来到凉亭前,只见皇上蹲在一盆炭火边,手里拿着火钳拨弄着几个圆滚滚的东西。

    “诸位爱卿,大清早寒气袭人,让你们到凉亭里吹风受冻,朕过意不去。来,快进来烤火,朕请你们吃好东西!”李存明招呼道。

    巩永固翕动着鼻翼,问道:“好香!陛下,你在烤什么东西?”

    “土豆。”

    “土豆?”大臣们一脸茫然。

    李存明笑道:“怎么,你们没有听说过此物?此物从西洋传来,朕的上林苑里有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曾种植培育了一些土豆,逢年过节宫廷宴会上,也有土豆做成的菜肴。你们忘了吗?”

    蒋德璟恍然大悟,掉起了书袋:“臣记起来了,也曾吃过。臣记得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上记载了此物,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rou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

    “臣也记起来了,此物最先传入我国闽越之地,花朵很漂亮。但老百姓们种植不多,且传言此物有毒。”李邦华补充道。

    “有毒没毒,吃了就知道了。”李存明拿起一个烤熟的土豆来,拍打掉碳屑灰烬,掰开来便香气四溢。

    等土豆冷却了一些,李存明大口大口吃起来。臣子们眼巴巴看着他吃下去,清楚土豆有毒的传言不实,又都暗中吞咽口水。

    “你们愣着干嘛,赶紧吃啊,烤熟的土豆味道独特,抹了酱后更是人间美味!”李存明招呼道。

    臣子们各自拿起一个烤土豆来,起初顾及礼仪,吃得小心翼翼。后来大快朵颐,津津有味。

    “好……好吃,呼,烫死我了……”巩永固一边狼吞虎咽,一边又被烫得大呼小叫。

    “香糯可口!”李邦华赞叹道。

    李存明一本正经道:“土豆最能饱腹,但不宜多吃,更不可吃了之后喝太多水。“

    “为何?”巩永固问道。

    “因为屁多!”李存明眨着眼睛。

    大臣们一愣,随即噗嗤笑了。

    他们发现皇上真的变了一个人,严肃时杀伐果断英明睿智,私下里却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唐宗宋祖也不过如此吧?

    “朕这里除了土豆,还另有一物,名叫玉米,闽越地区的老百姓称之为番麦,也是从西洋传入国内的。”李存明指着假山前上百个麻袋,里面装满了土豆和玉米种子。

    这些土豆和玉米,是李存明昨晚利用正面情绪值签到获得的。

    系统真是好爸爸,虽然奖励品随机而定,但李存明也看出来了,每一次奖励的东西,都是他当下急需的。

    “诸位爱卿,你们不要小瞧这两样平平无奇的东西,也不要因为它们从西洋而来心存偏见。明白告诉卿等,它们耐贫瘠耐干旱,山地、平地都能种植,而且产量高得离谱。”

    “朕郑重告诉尔等,土豆、玉米可以拯救万民,广泛种植开来,我大明朝中兴有望了!”

    臣子们听皇上说得无比郑重严肃,停下咀嚼,认真体会皇上的话。

    而李存明并非夸大其词,之所以敢如此断言,是有历史依据的。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一是因为土地兼并,导致人地矛盾紧张;二是人口膨胀,却遭遇了小冰河期带来的灾害,导致严重的粮食危机。

    后世有些人总拿“康乾盛世”出来给满清鞑子洗地,说什么小冰河期的高峰在康熙年间,怎么康熙顶得住,还创造出盛世局面,你崇祯就顶不住了呢?

    这些人有意无意忽略了两点,一是经过明末二十多年的战争和灾荒,人口锐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土豆、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推广。随着它们种植面积的日渐扩大及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国内的人口急剧增长,两百年后多达四亿。

    人口膨胀之后,清王朝照样出现了尖锐的人地矛盾,照样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甚至比大明朝还不如,沦落成西方列强争相抢夺践踏的弱者,签了多少丧权辱国的条约,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从没这么屈辱过!

    想到这些,李存明久久不能平静。臣子们看着他的表情时而严肃,时而愤怒,时而又充满希望,都不约而同站直了身体。

    “皇上,微臣这就着手去推广土豆和玉米的种植。”蒋德璟道。

    李存明道:“开春了,此事确实非常要紧。可宁陵人丁凋敝,先要招来大量人口,补充劳动力,才能大面积开垦荒地。至于如何种植土豆和玉米,朕会亲自教导农夫们的。”

    顿了一顿,宣布旨意:

    “自即日起,废除三饷。流民到宁陵开荒种地,一切无主之地皆可随意开垦,缴满三年赋税,即可为所开垦土地拥有者。另外,缴纳赋税无需折算成白银,亦可直接上缴粮食。”

    三饷,指的是崇祯年间为了平叛、抗击建奴屡次加征的赋税,分别指辽饷、剿饷、练饷。

    这三种层层加码的赋税,重担都落在了农民身上。“崇祯崇祯,年年重征”的俗语,就是这么来的,农民最后被逼得宁可远走他乡,也不愿意种地缴税。

    “陛下,如今叛乱未平兵戈不止,废除了三饷,以后只怕国库空虚……”蒋德璟皱起了眉头。

    李存明道:“朕只是废除了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也没有说不收赋税嘛。天灾人祸不断,农民负担太沉重了,是时候休养生息啦。况且朕还可以从商人身上收税……”

    话还没说完呢,李邦华大声道:“不可啊,加重商税乃是与民争利,天下会民怨沸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