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小说吧 - 历史小说 - 废太子和真千金在线阅读 - 第242页

第242页

    只有她一人回来,身边未见姜明珠。云氏起时,她含含糊糊地应付几句,说姜明珠何其懂事已经偷偷自行离开。

    如果姜明珠真是自己不好意思主动走的,那么众人都会高看一眼。

    然而事情总有反转,也难怪玉氏没有借机大闹,皆是因为姜明珠嫁人了。说是嫁人,其实并不准确,应该说是与人为妾。

    康王被允许回京养伤,那随行侍候的妾室姜氏便是姜明珠。

    谁也不知道姜明珠是怎么搭上康王的,康王妃领着一众下人在王府门外迎接时,接到的就是康王与新纳的小妾。

    妻妾相见,那场面自然谈不上和气。

    更何况康王新纳的这个小妾还是姜明珠,与康王妃胡燕燕一起齐名的京城双姝。所以当胡燕燕看到姜明珠时,可想而知有多惊愕。

    木已成舟,生米已成熟饭,胡燕燕纵有千般万般的不愿意,也得打起精神来安置受伤的康王及姜明珠。

    看姜明珠的样子,应是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地侍候在康王的左右。那双眼睛一刻不离康王,康王对她眼里的担忧和深情很是受用。两人应是在短时间内产生了一些感情,所以他要求姜明珠的屋子不能离太远。

    胡燕燕按捺着恨意,把姜明珠安排离康王最近的一间屋子。

    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

    康王府的一切对姜明珠来说都是这么的熟悉,仿佛还是在不久之前,她还是王府后院失宠的侧妃,谁知一转眼的功夫再世为人,她依然逃不开这个地方。

    而且上辈子她是侧妃,这辈子她只是一个小妾。

    说不失落是假的,说不在意也是假的。但是此时的姜明珠,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与其被人配给那些小门小户,她还不如搏一搏。

    既然这一世很多事情都不一样,是不是最后的赢家也未必是贤王?她觉得自己之前真傻,以她再世为人的奇遇她为什么不能改变这一世的走向?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再次掉进同样的大坑,这一次她一定不会只在坑底挣扎,她要爬出来且把这个大坑填平。她握起拳头下定决心时,似乎忘记了这些话都是姜麓曾经对她说过的。

    仗着对康王府的熟悉,她突然生出不一样的底气。姜麓之所以有今日,不就是因为与贤王曾经同甘共苦过。如今她和康王也有共患难的情意,她不信自己比不过姜麓。

    怀着这样的心思,她甘愿再次入康王府的后院。日后她不再是国公府的姑娘,仅是王府内宅一位普通的姨娘。终将有一天,她就让全天下的人都仰望自己。

    姜明珠成了康王妾室的事情传开后,说什么的都有。有人为她可惜,到底是差点成为贤王妃的女子,却不想最后成了康王的小妾。有人记起以前的传言,说她和康王应该早就彼此有情,以她的出身也算是高攀。

    听说林国公的脸色比墨还黑,称病不肯出门。还听说他和玉氏大吵过一架,摔了不少东西。下人们只听到玉氏的哭声,哭声持续到大半夜。

    玉氏本就是白莲花的性子,以前是小白莲,林国公也愿意哄着着宠着她。后来小白莲变成老白莲,林国公也宠惯了。

    一朝天上地下,老白莲想死的心都有。

    但是她不能死,她还等着她的明珠给她长脸,让这些看不起她们的以后瞪大眼睛好好看看。她养大的女儿再是身份低微,也不比那个孽障差。

    因着被宋清音揭了老底,她觉得自己在大儿媳妇面前抬不起头来。对着二儿媳妇卢氏,也没有以前的那种高高在上。

    许是她的错觉,她仿佛总能听到下人们在嘲笑她。嘲笑她差点奔者为妾,嘲笑她养大的女儿也给人做妾。

    每当也现这种幻听的时候,她其实是有点后悔的。后悔被二儿子说动,后悔劝服明珠去给康王当妾。

    没错,姜明珠是被她和姜泽合力送康王做妾的。

    不过这些都是玉氏自以为,真正的内情是姜泽和姜明珠达成同盟,一起欺瞒玉氏。玉氏心中愧疚,明面上不能为姜明珠准备嫁妆,私下将自己的悌己全部给了姜明珠。

    所以姜明珠虽说是康王府的妾室,但她手上有银子,不愁收买不到人心。

    老绿茶之所以老绿茶,多少还是有点茶艺的。

    康王年纪不大,姜明珠又有上一世的经历,对他的喜爱和性情十分了解。陈年的茶艺一上,康王不知不觉沉迷在她的茶园里。

    年轻的王爷意气风发,以为自己坐拥京中双姝,妻子贤惠妾室温柔尽享齐人之福,自是别有一番得意。

    相比康王府热闹,贤王府可以说安静无比。

    近年关时,乡间一隅关门停业。

    各大世家的管事忙着采买年货时,姜麓早已囤积好过年的食材。王府种的菜还是只供自己自己,世人若是想买可去阮家的铺子。

    阮家铺子是阮府的两位少夫人合伙开的,菜也是产自她们的庄子。对于姜麓这位半路冒出来的小姑子,妯娌俩都很满意。

    这个年大家过得都还不错,比往年似乎多了许多新鲜。

    开春后,绿芽新发。

    蛰伏一冬的麦子见雨疯长,一节一节地攀着比高。待到快要灌浆之时,及时地浇上一通水,麦穗便慢慢鼓胀起来。

    大昭凡种麦之地,皆用了新法种植。即使小新等讲课的农学士们还未到过的地方,当地的百姓也从官府那里知道种植的新法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