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小说吧 - 历史小说 - 被我渣了的前任是皇帝在线阅读 - 第238页

第238页

    “看是看得见,就是懒得看,字小又多。”

    “那样才能节约成本啊。”

    赵璋知道他说的是对的,所以第二天吴大人呈上报纸时,他当朝就提了这个意见,又选定了一款造价便宜的宣纸,然后让吴大人去印刷,第一期先印一千份,看看市场反应再说。

    吴大人后悔没听沈嘉的,看来在揣摩圣意上果然还是宠臣更有优势。

    他回去后重新加了内容,可是加完后并不满意,觉得有些枯燥无味,于是又跑去问沈嘉,“这还是第一期,本官就已经不知道该刊登什么内容了,以后每个月一次,本官该怎么办?”

    沈嘉笑着说:“吴大人可以面向全城征集稿件啊,像您第三页的故事,就可以让大家投稿,被选中的稿子可以付给作者稿费,其他版面也是如此,而且版面内容可以换,今天说一说天气,明天谈一谈美容,后天聊一聊厨艺,只要内容正面,什么都可以刊登的。”

    “征稿?还要面向所有人?这……这也太麻烦了吧?而且一般百姓或者没中举的读书人能有多少才学?他们能写出什么高深的东西来?”

    “不一定要高深吧,我觉得有可以空出几个版面登一些有趣的人和事,比如游记,比如灵异故事,让北方的百姓知道南方有些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出产什么东西,不也是挺有意思的么知识么?”

    沈嘉上辈子的时候,互联网十分发达,但南北差异依旧存在,大家也都会好奇远处的人都是如何生活的,这里就更是如此了,南方人不知道北方冬天会下雪,不知道北方人主食吃什么,这些都太正常了。

    “这样的真的可以?”

    “您试试就知道了,您可以在衙门口设个信箱,让读过报纸的人说一说自己对报纸的想法,集思广益,肯定能越做越好的。”

    吴海清朝他点点头,笑着赞道:“年轻人的脑子就是转的快,那本官就试试。”

    一千份报纸很快就印刷出来了,因为没有插画,印刷起来也比较容易,而且这次用纸选的是最便宜的,摸着比较粗糙,印刷出来的字也只是板正,一点也不好看。

    吴大人看完眼睛都酸了,他算了下时间,发现自己要将一份报纸看完竟然需要一个时辰,他居然不知道自己在这八页纸上刊登了如此多的内容,然后将报纸送了几份给好友,让他们提意见。

    秦掌院是知道报纸这东西的,吴大人问他讨要了一篇他曾经的佳作,放在了第五页的佳作鉴赏中,但整体的报纸他还是第一次看到。

    打开后,一股浓郁的墨味飘出来,但他并不讨厌,读书人对墨味都是比较喜欢的,他一口气看完,竟然觉得一点也不阻塞,也没有不耐烦的感觉,就连最后一页那十个常用的字居然也全部看完了,还指出了一个小错误。

    “这报纸很好,至少学子们肯定会买的,一千份估计太少了。”

    吴大人无奈地说:“你知道沈嘉让我印多少份吗?”

    “多少?”

    “十万!他怎么敢想?他说可以匀出一半直接卖给各家书铺,那些书铺外地都有分铺,分一分也不多了,剩下的文武百官肯定都是要各送几份的,还有各各地官府送几份,先让地方看一看这报纸长啥样,这么一算,十万份确实不多,可是这成本也不低啊,如果收不回本,朝廷要一直贴补,恐怕坚持不了几年就得结束了。”

    秦掌院也很支持将报纸送到各地,尤其是乡下地方,最后一页的识字对百姓帮助太大了,如果一个五岁的孩童能从小开始听报纸,学汉字,那五年后他基本就能自己读懂一份报纸了。

    这是完全不需要成本的学习,只要是聪明人都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

    秦掌院想了想说:“国子监那边也给送些去,让每个国子监监生都看一看,你不是说还要公开征稿吗?他们的才学应该可以贡献出一点东西来,而且还能得到稿费贴补家用,肯定有人愿意投稿的。”

    “你说的对,我就给京城附近的所有私塾学堂都送一些,都是育人子弟的地方,肯定会喜欢看报纸的。”吴大人这么一想,赶紧让印刷厂加印了九千分,凑足了一万份,然后拿去到处分。

    沈嘉从他手里买了五百份,总共也才花了一贯钱,然后让大姐夫的商队带回蜀州,送给蜀州各个地方,美名其曰,给家乡的教育事业做一点贡献。

    其他官员有样学样,很快就瓜分了第一期的报纸,吴大人见状,又让印刷厂加印了一批,这才有报纸投放到市场。

    学子们早就听说有“报纸”这么个东西,不少人也已经拿到手了,最近学子们凑在一起基本都在讨论报纸上的内容,因为是吴大学士亲手cao刀,又征集了秦掌院等大学士的文笔,所以这份报纸的含金量格外重,学子们拿着都爱不释手。

    “这篇四书注解写的太精彩了,与我之前看过的都不太一样,竟然还是怀安先生的随笔,我记得怀安先生有写过一整本的四书注解,可惜我等无缘得见。”

    “如今可好了,我们居然能看到其中的一篇,听说这报纸每个月刊印一期,不知下一期还有没有这样的注解。”

    “不管有没有,到时候让人买来看看就知道了,一份报纸才两文钱,我随便抄一本书就能赚到一年的报纸费,这可比买书划算多了。”

    “确实,朝廷可真为我们做了一次好事了。”学子们纷纷赞誉朝廷这次报纸办的好,办的对,连带着吴海清的名声都提高了一大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