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小说吧 - 都市小说 - 春天见在线阅读 - 第66页

第66页

    她像是叹了口气:“人的身体是很聪明的,它会顺着最简单、最快乐的方式滑下去,就像我喜欢吃甜食,会放肆,放肆多了就会有瘾,所以我也必须克制,因为只有我知道怎么制止自己的堕落。”

    她看着他:“现在只有一晚上,我已经舍不得和你分别,那以后肯定会越来越舍不得,所以我要学会平衡恋爱和工作……当然了,我不是说恋爱是堕落,我只是认为情绪和想法也必须克制,毕竟不能让它影响……”

    “你不必把它们放在对立面。”蒋攸宁打断了她,“我喜欢工作,也喜欢和你在一起,这两件事都让我快乐,我不会做取舍。”

    他意识到离别和贫穷或许带给了她最多的不安,那他下一步就是要好好思考异地的解决办法,以及和她谈谈自己的收入:“别担心,我们随时可以联系。至于见面,我下周六会过来。”

    “好,我那天应该也有空。”她得到承诺,心情舒畅了些,送他下楼时,她紧紧握着他的手掌,触到他的力量,和彼此趋同的温度,“我明天要开选题会,其中一个选题是你们医院检验科的王梁医生。”

    “你和她有联系?”

    “上次拜托陶医生牵了线,但目前了解得还不够,只觉得她的人生很精彩。”

    “需要我帮忙就说。”

    “好。”她停住脚步,“前面就是地铁站,我不送你了。”

    “回去吧,到了我给你打电话。”

    她嗯了声,嫌弃自己的不坚定:“蒋攸宁,你能不能再抱我一下。”

    就抱一下,让她知道今晚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蒋攸宁什么也没说,伸手将她拥入怀中,轻轻啄吻她的头发。于燕窝在他胸口,突然想起之前看过的一句话:

    当一个人害怕离散,其实是因为,他终于感受到爱。

    她很高兴,那个柔软的不设防的于燕又回来了,而这一次,她不怕再被谁看见。

    第35章  选题

    35

    人物组的选题会在上午九点准时开始,按照顺序,于燕排在最后。她仔细听了前面同事的切入点,最感兴趣的是小梁的“地铁里的昼夜”,这让她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篇科普文章,上面记录了地铁车厢里有上万种未知的微生物。原来,钢铁水泥的地下世界看似只有人类的繁忙身影,但其实处处都有与自然共存的痕迹。

    小梁讲完要点,回到于燕身旁坐下,他习惯性地问:“怎么样?”

    “你的取样点在哪儿?”

    “上海啊。”

    她默了默,听方成彬继续主持:“十分钟讨论开始。”

    同事们针对小梁的选题提问,小梁一一回答。所谓以小见大,他要采访多位乘客,包含不同年龄层、不同行业,听取他们乘坐地铁的感受、印象深刻的大事小事:“故事可以是多样的,但中心离不开‘交通轨道串联起普通人的一天’。”

    “人物大概选几个?”

    “四到五个。”

    “你确保通勤的人愿意接受你的采访?”刘仁美提出质疑,“我下班的第一件事是回家,而不是和一个陌生人唠唠叨叨。”

    “总会有不赶时间的人。”

    “不赶时间那我坐地铁干嘛?我去旅游景点也想早到站好吗?”她放下手里的笔,“个人意见,这种采访很无聊。”

    小梁脸色微凝,又听老胡说:“没人接受倒不至于,主要是选题不新,找几个没有关联的普通人讲述他们的忙碌,要人有共感,仅仅考验笔力,现实意义不大。”

    “所以就得找对人。”小梁说,“肯定要反映社会现状,增强故事的可读性。”

    “但这得凭运气。”

    于燕听他们发表意见,基本都低头记着笔记,直到被方成彬点名,她才开口。关于这个选题,她想法还挺多的:“首先是视角的选取,如果单纯以乘客串联很难,那能从地铁工作人员切入,比如安检员、巡查员、引导的志愿者,他们在地铁里呆得最久,身上的素材最为集中。其次,如果想强调‘昼与夜’,势必会提及人流量的变化,这种拥挤和空旷的对比处理很关键。再有就是我想问下行文逻辑,是以时间为轴,还是仅罗列百态,是只针对乘客,还是涉及工作人员,或是延伸到地铁外的打车点、摩的、甚至是小摊小贩?”

    “这就回到了你的初始设想,”方成彬同意她的看法,转向小梁,“你构思的是平面化的人物图鉴,还是要描绘一个立体的复杂的‘微观宇宙’,如果是后者,你选择大城市作为样本,如何让小城市的读者产生共鸣?”

    小梁想了想:“意思是我应该更强调‘以小见大’的‘小’,更贴近具体的普遍性的生活细节?”

    方成彬没表态,只说:“你再考虑下,题眼要扎得再深一点。”

    他喝了口茶,合上面前的文件:“于燕,该你上来了。”

    。

    于燕这次提了两个选题,其一是岚城医院检验科王梁医生的个人事迹,其二是在云南大山中教书二十年的乡村教师的人生经历。前者是她吃完小龙虾而意外收获的素材,后者则脱胎于她上次去鲜花基地出差,和基地负责人的几次谈话。

    那负责人出身农村,是家里的长女,背负着压力一路考学,自己创业,每一步都走得艰难而扎实。她不止一次提到她最感谢的人,就是教给她知识,托着她越飞越远的吴春英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