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小说吧 - 历史小说 - 不良臣[科举]在线阅读 - 第333页

第333页

    然而对于许多显庆以后入仕的年轻官员来说,谢仪与唐挽的对峙,无疑是一场灾难。

    “老师,您到底是什么打算?”这些日子,不管是孙钊、楚江,还是唐挽的其他门生,见了她总会问出这一句。有的支持唐挽与谢仪一搏,更多的却陷入了重重忧虑之中。

    朝廷困于党争之祸久矣。不论是刚刚过去的闫、徐之争,还是至和初年的闫、唐之争,都给政策的施行带来极大的负担。如今的新内阁刚刚给朝廷带来一番新气象,他们都不愿这一点成果功亏一篑。

    好在目前谢仪的主要精力都铺在了即将到来的科举上。这是科考改革之后的首次会试,备受学界瞩目;而唐挽的心思则尽数系于江浙的抗倭战场。两人各有侧重,又互相牵制,暂时维持着内阁的稳定。

    建成四年正月初一。当百姓们都沉浸在爆竹声中的时候,浙江沿海围剿倭寇的最后一战终于打响。

    唐挽还记得三年前,陈延光写给她的那封密函里所说的话。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他以义乌为基地,招揽勇士三千人秘密训练,又向唐挽索要了三年的军粮。他说,三年之后,倭患必平。

    如今正好三年过去。果真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正月初四,龙山大捷;正月十五,台州大捷,浙东倭患被彻底荡平;二月,陈延光率部援闽,斩敌二千二百,在仙游城下击败倭寇首领,福建倭患遂平;五月入广东,协助两广总兵魏世兰彻底剿灭长期盘踞在沿海的倭寇。

    自此,东南沿海的倭患尽数解除。被战火蹂躏了二十余年的当地百姓,终于得到了彻底的安宁。

    得胜的奏疏一路快马加鞭送到京城。内阁当即下令,所有官兵论功行赏,总兵陈延光加封兵部侍郎,入京受赏。

    陈延光进京的时节正逢牡丹盛开。皇帝命司礼监将御花园里所有的牡丹都搬到了朱雀大街上。六月艳阳高照,十二岁的皇帝立在城楼前,脸上稚气未脱,却已隐隐有了帝王威仪。

    百姓们夹道而立,一个个拉着老婆扛着孩子,等着一睹这位陈将军的风采。

    皇帝的身后,站着内阁四位阁老。唐挽和元朗一左一右,距离皇帝不过一步之遥。他们已经等了将近一个时辰,却仍未看见陈延光的影子。皇帝有些不耐烦了,转回头正对上元朗冷冽的双眸,刚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乖乖站好。在这两位帝师中,他总是更怕元朗一些。

    他又往另一侧转头,寻找唐挽。

    “老师,”皇帝小声道,“朕听宫人们说,这陈将军是天上的战神转世,有三个脑袋。可是真的?”

    唐挽笑了,道:“一会儿皇上看一看,不就知道了?”

    达达的马蹄响彻长街。众人立时伸长了脖子,只见一匹雪白的骏马风驰电掣而来。

    “陈将军!”百姓中有人呼道。

    所有人的眼睛都被点亮,欢呼声都已经备好,可来的却不是陈延光,而是一个穿着飞鱼服的拱卫司侍卫。

    人群中不免一阵失望的嘘声。

    这侍卫却带来了好消息:“陛下!陈将军快马已到五里亭,约摸一刻便要到了!”

    有了确定的消息,之前的等待就都算不得什么了。百姓们的热情瞬间被点燃,就连皇帝也一扫疲惫,灼灼望着北门的方向。

    不一会儿,一匹黑马驮着一个黑瘦的男子,缓缓出现在门楼前。

    没有想象中的金盔银甲,也没有传说中的旌旗招展。陈延光只穿最普通的粗衣布鞋,甚至连个随从兵都没有带。他的全部身家都裹在身后的蓝布包袱皮里。若不是腰间悬挂的那三尺寒泉剑,只怕根本没人会注意到他。

    “来了。”唐挽唇边勾起一丝微笑。

    “什么?在哪儿?”小皇帝极目远眺,也没看见一个足以被成为“战神”的人。

    唐挽含笑,抬手一指:“皇上请看,那位便是陈将军。”

    小皇帝顺着唐挽莹白的指尖望去,瞬间垮了脸色:“太傅您开玩笑的吧。朕的大将军……怎么长成副寒酸模样?”

    唐挽笑道:“人不可貌相,皇上更不能以貌取人啊。回去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就当是今补日的晨课了。”

    “太傅……”小皇帝哀求地看着唐挽。

    元朗在一旁清了清嗓子,说道:“要不还是补一节经学课吧。”

    皇帝立刻变了脸色,对唐挽道:“太傅放心,朕一定保质保量地完成!”

    陈延光一路踏着牡丹花海而来,鼓乐声、欢呼声响彻云霄。他在城楼前下马,对着漫天明黄的冠冕低身参拜。皇帝一抬手,鼓乐声戛然停止。唐挽上前一步,清了清嗓子,代圣宣读嘉奖诏书。

    “臣,谢主隆恩!”陈延光起身,抬头望城楼上看去,正对上唐挽的目光。两人相视一笑,中间隔了无数纷飞的战火,和十年的光阴。

    是夜,皇帝在宫中设宴,款待陈延光。

    酒是少不了的。皇帝尚且年幼,这喝酒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阁臣们的身上。唐挽今夜的兴致尤其高,散场之后仍旧拉着陈延光的手,醉意阑珊地说道:“走走走,咱们换个地方,再喝下半场。”

    冯晋阳瞧着有趣,对另外两人说道:“倒是从来没见匡之这么贪杯。”

    唐挽并不是贪杯,她只是太高兴了。陈延光又何尝不激动呢?当初两人分别时,一个是边关戍将,一个是落魄文臣。如今再相见,唐挽果真已应了那句“登高一呼”,陈延光也果然兑现了他“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