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小说吧 - 玄幻小说 - [历史剧]朕不能死在线阅读 - [历史剧]朕不能死_分节阅读_104

[历史剧]朕不能死_分节阅读_104

    很多考生在见到这个策论的时候都傻眼了,大多数举子两眼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完全都不知道琉球是什么地方,也亏得焦佑瀛视线想到了这点,在题目下面略略的加了一行注解,交代了下如今琉球的情况,以免大多数考试两眼一抹黑。

    虽说有了焦佑瀛的注解,但很多人依旧文不对题,或者说是不能揣摩圣意。就像你写东西,中心思想如果不是考官想看到的,肯定分数就不会得的太高;如同这篇策论,很多人都能答道日本不知礼节,大清应该谴责,如此也不过得个及格分;想到派兵相助的,应符合了载淳的心意,勉强可以再高些;再能想到如何出兵,此时出兵利弊的,那就更是凤毛菱角,自然,能答道这个程度的,名次肯定会让人眼前一亮。

    手底下的主考官焦佑瀛,他深知载淳的性子,因此这场会试之中,有意无意的把策论的比重加了不少,沈桂芳因着有点在恭亲王与载淳间左右摇摆的心思,所以对此并没有说什么,至于你说醇亲王奕譞?满人学时能与这些大儒相比的?自不会多说。

    因此,载淳在看到会试结果的时候,粗略的翻了翻答卷,皆是主战的,心下更是欢喜。

    “如此会元点了谁?”

    “赵烈文(有篡改)。”焦佑瀛答。

    竟不是张之洞?载淳心下觉得好奇:“他的文章拿上来瞧瞧。”当下,焦佑瀛唤礼部的人去取。

    半晌,卷子送到,载淳也不看别的经义,独独拿了他的策论看了起来。但见赵烈文在策论中这般写道:今之大清已非明宋之朝。洋人之乱尽在眼前,他国之战,也非两军对垒,形式复杂,不亚春秋战国。我大清当取古史之鉴,习今日之举,方可无愈。

    “有些意思。”载淳看后,果真心下赞叹,能跳出大清之内,从世界的形式上看待问题,就这眼界便远超众人,便连张之洞在策论中所讲,就格局上来说也不及此人。载淳再往下看见,但见赵烈文在里面详细的以《纵横术》,描写了如何勾连英法,借助外力,为大清谋利,其间想法,便连已有了大致思路的载淳都觉得眼前一亮。

    但听焦佑瀛看得载淳面色之后,这般说道:“我大清随虽崇尚儒术,遵循礼乐教化,但此人深谙纵横家之道,实乃当世少见,才情绝不下苏秦张仪。合纵连横,为朝廷眼下所需。所以臣破例点了他为案首。”

    这篇策论可谓剑走偏锋,换做寻常迂腐些,不了解载淳心思些的主考,定是不喜的,甚至还会说是旁门左道,可能连上榜的机会都没。焦佑瀛能点了他做会元,可见是下了极大的魄力。

    “老师此举甚好,朕也觉得此人可堪造就,若再得名师□□,怕不下于李少荃(李鸿章)。如此接着机会,也叫林汝州把科举的时事写一写,顺带告诉他,鸦片的事情可以开始了。”

    如今天下文人皆在京城,在没有比这更好的宣传机会,扩大《京报》的影响力,同样,若是此时开始为禁烟政策做舆论,应该也是不错。林家人办报这么久,可不就是等着这么一天吗?

    焦佑瀛闻言点了点头:“如此也好叫举子们更能了解朝堂的风向,想来等到殿试的时候,策论该能做的更好一些,不知皇上殿试的题目可想好了?”

    殿试基本都有皇帝亲自出题,遇见特殊状况,才会交由礼部代出。

    “这不是有现成的吧,叫他们写《禁烟策》吧。还有这题就不用加提示了。做官若是不能风声雨声声声入耳,怕也做不得好官。”

    一个将来要做官员的人若是连朝廷风向都不关心,便是文采飞扬,怕也不堪重用。

    “如此,微臣明白了。”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周三照例休息一次

    第125章 科举(二)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殿试不必会试, 只考策问, 应试者自黎明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 然后颁发策题。

    清初用时务策一道,题长二、三百字, 所询一二事;康熙以后, 题长达五、六百字, 甚至千字左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 改由读卷大臣密议八条中圈出四道为题。策文不限长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收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 特别强调书写,必须用正体,即所谓“院体”、“馆阁体”,字要方正、光园、乌黑、体大。从某种角度来看, 书法往往比文章重要。

    赵烈文与张之洞皆为会试之中翘楚,自在殿试被安排的座位非常靠近龙椅。大清殿试的地点最早是在□□外,后改为太和殿外的广场上。载淳坐在龙椅上,一低头就可以看见坐在最前面的二人。殿试的主考名义上是皇上,但实际考官配置与会试基本没什么区别, 三大会试主考皆要到场,载淳因为这次策论考的是《禁烟》,所以又特点了林则徐之子林汝州伴圣驾。

    “倒是没想到今年的会元如此年轻。”赵烈文看上去似乎二十都不到, 竟比年近三十的张之洞还要年轻不少。

    “若不是年轻,也写不出那般的文章。”焦佑瀛在一旁提点载淳道,载淳闻言,转念一想,也是了,赵烈文会试时候的文章,文风激进,陈述尖锐,完全没有儒家所崇尚的平和中庸之道,一看就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写出的文章。

    “若不是皇上钦点,焦老力荐,这赵烈文少不得要压上一压呢。”沈桂芳乃正经儒学出生,虽然也推崇洋务,但到底不喜这种纵横笔法浓郁的策论,如此说道。的确,换做是哪个主考官,肯定是不会点了他的。

    沈桂芳与焦佑瀛意见有分歧,载淳倒不觉得二人是互相上眼药,毕竟二人都说的很有道理。

    “且再看看吧,年纪轻有年纪轻的好,年长有年长的好。也不是人人皆能如柳湘一般的。”

    柳湘说实话,在载淳的心中地位极高,否则也不会被点给荣寿做驸马。此人要颜有颜,要才有才,善于谋划,且做事稳重,一点都没有年轻人的毛躁,真不愧是夏昌平一手□□出来的。想起过了殿试,柳湘便要与荣寿大婚了,到时候还需好好褒奖一下。载淳如此想到。

    殿试的考试时间足足有一天,载淳想完荣寿之事后,坐的久了便觉得有些无聊,就想着走下去逛逛。皇上乃大清最大的人,他想如何的,自无人会说载淳扰乱考场秩序,李莲英见得载淳起身,忙上去唤人招来遮阳的仪仗。

    说实话,皇帝亲自巡场给考生带来的压力是很大的,想想上辈子,就是监考老师在教室里乱逛都能让许多高考的考生发挥失常,更何况是皇上?

    很多贡生在看到自己案台上有一片阴影飘过的时候,心都一斗,笔尖上不由就落下了一点墨汁。很好,就是这一点墨汁,整张答卷都废了,要重新写过。毕竟,答卷上有污点,肯定是不能呈现到皇上面前的。

    贡生的反应多会由在场的随从官记下,显然,应考反应也是考察的一部分。载淳走了一圈,最后又走回最前面,在张之洞与赵烈文的案台前停下。张之洞此时似乎察觉到了载淳的到来,但是依旧镇定,不紧不慢的提笔在写,而赵烈文则完全投入到了撰写之中,似乎一点都没有察觉载淳的到来,洋洋洒洒,写的很是激动。

    载淳撇了一眼,看着张之洞还要有些时间才写完,便把注意力主要放在了赵烈文身上。赵烈文奋笔疾书,写了一会,便把这篇策论写完了。这是他才猛的抬起头,似察觉到了载淳的存在:“皇上。。?草民见过皇上,皇上万岁!”

    载淳抬手,示意他起身,然后抽过他案台上的策论,看了起来。果真,文风依旧和会试的时候一样,陈词激昂,文采四射,看了就会让人觉得情绪激昂起来。

    “作的不错。再改改。”赵烈文的文正如焦佑瀛所说,是很符合载淳心意的,但载淳反复读了他的文章之后,想起沈桂芳的话,难免也觉得此人才是有,但也很容易情绪化,换句话说,搞不好就是个“愤青”。这种人,用的好,确实能当大用,但一旦用不好,说不定就会自己搬砖砸了自己的脚。

    赵烈文听得载淳的话,面色一喜,然后复点头应下,又开始提笔在文章上删删改改,打算再誊写一遍。

    “才能不凡,但情绪外露,要磨一磨。”载淳在心里给了赵烈文下了定义。就在此时张之洞也同样写好了。载淳同样的也抽过他的文章看了看,果真,张之洞的文章,虽然文辞没有赵烈文那么飞扬,但四平八稳,显得就稳重的多了,并且在陈述之中贯穿数多儒家经典,一看便是那些传统考官最喜欢的文章。

    “字不错,人也好。”

    这是载淳看完张之洞的反应过,留给他的评价。当下在场三位主考官听得载淳对于二人的评价,心下也有了思量。焦佑瀛,沈桂芳等人都是人精,怎听不出载淳其实更觉得张之洞更能用些?

    果真,就在这场殿试的评阅之手,三人便把所有的名次排了出来,等候载淳亲子点评。

    第一名,不出意外便成了张之洞,而赵烈文成了第三,第二则是一个四十多岁的老举人。

    载淳在看见这个名次之后也点了点头:“不错,张之洞授授翰林院修撰,赵烈文授翰林院编修。”

    修撰只有状元才可担当,而榜眼和探花则只能担任编修,一个六品一个七品。

    “

    “再调张之洞兼去上书房侍读,赵烈文去总理事务衙门学习。””

    张之洞稳重,可以直接用,赵烈文还需压一压,如此倒也算合适。

    第126章 科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