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页
书迷正在阅读:风雪故人来(重生)、朕还以为只是古穿今、他被骗崩坏了、主角有话要说[快穿]、穿成守寡的恶毒男配、会啵啵的鸭舌帽、乡下千金要逆袭、错误绑定红娘系统后[快穿]、覃小姐和覃太太那些事 完结+番外、我在末世养多rou
“我也不想去,只是没想到什么借口回绝。” 封寒完全不在意的道,“就说府中事务过多,没闲工夫去赴宴就是,也就她们闲。” “王爷……“墨卿云被封寒逗的笑出声来,方才的坏心情全然没了。 封寒见人笑了也放心了些,他真是见不得卿云不开心。 墨卿云依照着封寒所说,给豫王妃回了帖子,言说近来忙着府中事务不能前去赴宴,豫王妃那边也没再回帖,之后倒是听闻那宴会果然如封寒所料想,请了些夫人小姐的前去乘凉游园,墨卿云得知后十分庆幸没有前往赴宴。 两人的小日子就这般过去了,封寒他们持续忙碌了一阵,可今年夏季连日炎热的天气,快要撑过之时却爆发了。 一场瘟疫,从孝井村开始往周边区域扩散,刚开始地方官员想隐瞒事实,可到最后自家也跟着出事,却因向上一层汇报不及时,扩散范围增大后才终究没瞒过去。 等到扩大到整个奉城范围内时,县令终总算通报到州太守汪正初跟前,好在汪正初是个实心做事儿的官,知晓情况后连忙联络到都护府柳同光,下令封闭奉城乃至周边区域。 柳同光也与汪正初联名通报了情况到郡城,只这时天气已然入秋,虽终于不再炎热,有地区也同时爆发了洪涝灾害。 当奉城瘟疫消息传来时,郡城朝中上下全都头痛不已,连一向不怎么勤于朝政的明崇帝都开始起早贪黑,后宫也去的少了。 墨卿云得到消息,正是封寒下朝回来后,听闻封寒所说也跟着皱起了眉头。 “瘟疫,已经扩散至奉城周围,怎会现下才传来。” 封寒也同样气愤不已,“地方官办的好事,现在也不是追究责任之时,折子上说县令先开始一直向州太守隐瞒,直到瞒不住了已经为时已晚,后续补救只能是连同都护府控制封锁奉城周围,现在应是已经传遍了。” “王爷,怎么办,皇上有说如何解决吗?” 封寒摇揺头,“还能如何,因着前些日子传来的曲河城洪涝已是焦头烂额,现下更是无计可解。” 墨卿云连忙上前道,“王爷,洪涝我是没办法,但是疫情我可以前去。” 封寒闻言皱眉,他当然想到了,只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看着墨卿云诚恳的眼神也只能对他颔首。 “我自然想到,只是现下朝中对这两件事未有定论,待会儿我会派人送信去各交好官员之处,让他们明日促成此事。” 封寒想了想叹口气,“说不得皇上巴不得谁来领这份差事,只是洪涝之时想去的倒是多,这瘟疫之时,那些人确是恨不得逃避躲闪。” 墨卿云安慰的拍了拍封寒,“王爷,你也无需生气,一般人若无计可施都会选择躲避,若卿云没有信心定然也不想王爷前去,但相信卿云,定然没问题的。” 封寒深吸口气叹息,欣慰的拍了拍卿云,眼前这人真是良善至此,不管发生何事,总会站在别人的立场观看。 “卿云,还好有你,我不会让你有事,若发现不行,定要退回再做打算。” 墨卿云倒是没什么担忧的笑了,洪涝灾害他是没辙,但是只要是疾病相关的,总有解决的法子,木系异能或许无法一次拯救这么多人,但通过治理当地的环境或水源,该是有法子解决,而且木系异能不止是他一个,还有画桥在,他真的一点都不担心。 这对墨卿云来说,不,应该说对禹族人来说,都是该去完成的,也是为族人和以后的后人积德的好事。 封寒与墨卿云说定后,连忙去书房写了信送往各处,言明他们在适当时机提议由他前往奉城一事,收到信件的官员心中都极为震惊,只是震惊过后又稍微冷静了些。 楚王在信中虽未言明,但想必是有应对之策,不然何故要前往犯险,现下豫王一方简直避闪不及,哪里似楚王这般上赶着要去的。 前日朝中就因曲河城洪涝一事争论不休,解决洪涝倒是不难,往年也有过先河,总能想到办法,因此大皇子一派便想前往赈灾,这下可巴不得楚王为自己揽事,说不准就算他们不说,大皇子一派也会想法子把这个烂摊子交给封寒。 果不其然,第二日朝中便有风向,言说瘟疫严重,当地百姓定会滋生事端,当派有经验的前往,话头指向正是封寒。 封寒心中冷笑,但也正中他的下怀,卿云本就交代事情宜早不宜迟,以免更多人受苦受难,现下也向身旁站着的下属使了眼色让他不动声色的揽下这差事。 其实封寒的人多少还是有些惧怕,就怕楚王殿下若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好,但主子的命令终究不能违抗。 明崇帝见大风向皆是有意让封寒前往,心中多少也这般想,若当地民众因此闹事,或疫情扩展的更大,届时更加无济于事,所有人都明白此事就要趁早。 明崇帝远观封寒神色倒并未看出不同,想必心中多少会不高兴的,但此时不是想这些的时候。 “寒儿,既如此,你可愿前往奉城。” 明崇帝见封寒听闻这话皱眉沉思了下,他随即连忙说道,“此事定是困难重重,可当地百姓也需安抚,皇子中能担当重任的也就寒儿一人,也是着实辛苦寒儿了。” 明崇帝看了看封寒脸色继续道,“此前寒儿因休养交回的兵马也需带上一同前往,以免当地滋生祸端,太医院也需出些对策,户部也当以人命为重,万不可在此事上克扣各方裉两,宫中上下需减少开支,以两地险情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