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节
倒是太医院和工部这边,暂时能做的不多,只是往各地派人,招揽寻找有这方面才能的人,让他们都来参加明年开的医科和工科考试,避免出现考试开了却没人参与的窘况。 等这一科考出来,有了足够多的人,就可以开展下面的工作了。 但即使是现在,人手也非常紧张。 越罗的解决办法简单粗暴,人不够就从内侍这边抽人过去,紧急培训之后就可以派出去了。反正如今宫里人少,这些人留着也没什么用,但裁撤了吧,更不知道该怎么安置,如今也算是解决了一个难题。 只是她却忘了,宫里的人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所以这一日,张德、薛进和周姑姑竟是联袂前来请见,倒是将越罗给吓了一跳。这三人说起来身份不高,但实际上宫中所有的事情,都是分别交给他们去打理的,可以说是掌握了整个皇宫的运转。而三人之间,彼此多少都有点明争暗斗的意思,平常也绝不会往来。 如今一起过来求见,必然是出了大事。 结果也果然是大事,三人见到越罗,都是一脸苦色,“娘娘,宫里快没人可用了!” 还送上了宫中的人员名册,证明自己所言非虚。 却原来越罗这边抽调内侍,江太后那边却也不断在往军服坊里补人。原本宫中是多出来一大批人不知道该怎么安置,如今却是人手紧缺,每个人都安排了很多事做。再这样下去,内宫就要空了! 所以他们的意思是,该从宫外选一批人入宫了。 越罗听见三人支支吾吾的说出这个要求,先是一愣,心想也不是什么大事,怎么他们三人竟是如临大敌的模样,连说话都吞吞吐吐起来了?但念头一转,她很快就明白了他们的顾虑。 往宫里添人本来应该是很正常的。 但如今皇帝后宫空虚,因为独宠皇后,采选的事也没人敢提。 上回朝上有人多说一句,就被皇帝贬了,前车之鉴犹在。如今采选宫女的消息传出去,保不定下面就有心大的人开始折腾,要让皇帝顺便采选秀女入宫。万一闹得皇后心里不痛快,吃挂落的也是他们这些负责的人。 所以他们才会如临大敌,甚至破天荒的结伴一起过来。 想明白之后,越罗顿时有种啼笑皆非之感,她合上手里的折子道,“缺人就选吧。不必有什么顾虑。不过如今宫中与从前不同,选人也不必用过去采选的方式。听闻民间有雇佣侍女和长工的,就比照那个来吧。你们拟个折子送来我看看。” 又向张德和薛进道,“倒是内侍这边有些麻烦。” 张德和薛进闻言都低了头。他们都是聪明人,自然看得清楚,皇后并不喜欢宫里养着太多闲人,也不像其他皇族那样倚重内侍,甚至把人都给派出去了,其用意已经十分分明。 果然越罗道,“宫中如今的情形你们也知道,用不了那么多人。选了来,多半也是被派到那几个新成立的部门里去,只要机灵懂事就好,不必非要受刑不可。” 其实大秦自太祖时就屡次下诏禁止男子去势,太宗皇帝为了避免宦官乱政,更是严令宦官不得掌权、不得读书识字,只让负责洒扫诸事。可惜后来的皇帝不似他们那般勤政,免不得就要倚重内侍,这些命令如今早就名存实亡。 因为宦官有偌大权势,所以也总有为了博这滔天富贵,不惜去势入宫的人。 而官中虽然禁止,但宫里总要用人,民间就自发形成了这种风气,甚至衍生出专门负责给人去势的手艺人。而在越罗看来,要遏制这种风气很简单:堵住这条路,同时给他们更多更好的出路。 宫里一时不能不用内侍,这种事也不能完全禁绝。 但只要上进的路多了,不必非要去了根才有机会,想来自然有很多人会偃旗息鼓。 之前将内侍安排去做这些事,也是没办法,如今既然要从外面选人,她自然就希望选些正常人进来,渐渐将这种风气扭转。 张德和薛进对视了一眼,都从彼此眼中看到了苦涩。他们两个说起来荣耀,但再这么下去,只怕就要变成光杆司令了,在宫中的地位也尴尬。但就算这样,他们也只能咬牙将越罗的话应下来。 越罗见状,又道,“也是如今人手不足,才让内侍过去cao持。但这是朝上的事,如此到底不是长久之计,将来总要分出内外之别的。” 她说到这里微微一顿,加重了语气道,“如今宫里的事情没那么繁杂,倒是朝堂上百事待兴,我有意让你们之中分出一个人去管这一摊子事。另一个继续管着内宫,你们意下如何?” 就是事不关己的周姑姑,也不由露出惊讶的神色。 历朝都有让内侍管事的,但不是如张德这般在皇帝身边辅佐,就是派到外面,监军、监矿或是守备一地,说起来做的都不是正经事,只不过为帝王的耳目罢了。 但如今皇后手里管着的这些事,可都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说是不单列一部,但看皇后娘娘的意思,分明也没有让六部那边插手的意思,也就是说,他们真过去了,就是主事的人。 与一部尚书也没什么分别。 这个诱惑不可谓不大。 薛进心都快从腔子里跳出来了。他这个人权力欲重,若非如此,当年也不会从来宝手下转投皇后。然而后来张德出现,就总是压他一头。如今若能从宫中脱身出去,也就不必憋屈着,可以大展拳脚了! 他被震得一时说不出话,就让张德抢了先,“老奴眼看着没几年日子了,本该安安分分的养老,这样好的机会放在眼前,也着实不愿错过。若是薛总管不想去,老奴就勉励一试。” 薛进一个激灵,立刻清醒过来,这权力没到手,还不是高兴的时候呢!他连忙摆出笑脸,“张总管年纪大了,怎可让你再为这些琐事奔波?我年纪轻,正该出去历练历练。” 他当局者迷,但越罗却很清楚,张德那番话,只是为了激他罢了,并没有真的要争的意思。当下便拍板道,“既如此,你就将手里的事交付给张总管,然后走马上任吧。第一件差事,就是先招一批机灵懂事的人进来,年纪不要太大,叫他们跟着现在这些人做两年的副手,也就可以用了。” 又让张德将殿中省和内侍省整合成一个部门,然后写个具体的条陈上来。 她处理这些事的时候,李定宸就在一旁,但并没有插言的意思,只是看着越罗分派。 等人走了,他才若有所思道,“朕有阿罗这么个贤内助,可谓是省事多了。将来也不知道冬生能否娶到这样的贤妇。” “……”越罗无言片刻,才道,“陛下是否想得太长远了?” “长远么?”李定宸道,“也不过是十几年的光景,快得很。如今不为他打算,事到临头,可就迟了。”他说到这里,又扫了一眼越罗的肚子,“若是实在不行,阿罗赶快给朕生个女儿,兄妹二人一起治理天下,倒也是一段佳话。” 但说完之后,就立刻被他自己否了,“罢了,冬生娶不到贤妇也不过是自己劳累些,若是生了女儿,挑不中好人家,终身都误了。” “……”前面还有些道理,后头就全是胡言乱语了。 越罗深吸了一口气,让自己平静下来,不与他一般见识,而后才道,“陛下从前不是说过,天下女子其实也是能人辈出,不过没有机会罢了。何妨如今就给她们这个机会?十几年后,若大秦处处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女子,从中择选太子妃自然也就不费力气了。” “好主意!” 第99章 移风易俗 越罗所说的给女子机会,让她们独当一面,并不是立刻就要她们走出家门,去做男子也能做的事。若是如此,就是李定宸答应了,朝臣也绝不会答应。 三纲五常是皇室治理天下的根基,越罗更不可能去动摇。 她只是想给女子一个机会。 也许其中大部分人已经习惯了这个世界,身为女子就应该待在家中,管家理事、相夫教子,外面的时机如何与她们没有关系。她们既不觉得如今的状态不好,自然不会想着要去改变。 但……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人,是不合时宜的。就像从前的越罗自己,不肯被那些条条框框给束缚住。 她只是想给这些人一个机会,让她们有另一种选择,能看看外面的世界。 而且得一步一步的来。 眼下就有个很好的机会。 皇太子如今连太子之位都还没坐上,只是个三岁小儿,距离娶妻还有十几年,能想得那么长远的,估计也就是李定宸这个当爹的了。但眼下,两位国舅却都已经到了说亲的年纪。 真正的高官显贵之家,或许不屑于结交外戚。但实际上,想要借助裙带关系往上爬的人,着实不少。宁德侯府那边,每天要接待的人并不比王霄的宰相府少。要不是越家人立身正,说不准早就被某些人裹挟了去,替他们谋好处了。 所以想跟越家结亲的人,数量自然也很多。 这两年来登门的媒人,都快把门槛踏破了。越家一律推说宫中皇后娘娘做主,才把这些人给拦住了。但通过宗亲命妇说到越罗这里来的人也不是没有。 越罗就打算趁着这个机会,给这些人改改观念。 命妇们每个月都要入宫问安一次,算是跟皇后联络一下感情。而三月里这一次问安,就被越罗定在了皇庄上。虽说要费许多功夫赶过去,但也没人敢抱怨,一大早城里就有无数架马车疾驰而出,蔚为壮观,倒是让京城百姓都看了一回热闹。 天子脚下的百姓,对政治和前朝后宫的事都十分感兴趣,本朝并不禁民间言论,所以朝堂和后宫发生什么大事,民间也很快就会有流传。见到这样的情景,自然也有能干的人四处打听,得知是皇后娘娘要在皇庄接见命妇。 这一届帝后,在民间的声望还是很高的。尤其是那本刚编好的《农事》小册子发下去之后,百姓们将李定宸奉为明君,身为明君他老婆的越罗便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了天神娘娘下凡。 所以天神娘娘要在皇庄见这些夫人们,肯定也有深意。还有人知道农事部的人就是在皇庄上搞各种试验,《农事》里写的东西都是先在那边验证过的,不由脑洞大开,觉得皇后或许是要让这些朝廷命妇们也去学学这方面的内容。 还真是歪打正着,被他们给猜中了。 当然,所谓的“学习”,就不会那么深入和详细了,也就是带着她们在皇庄里走走,看看各种景象,再让人解说一番。 夫人们不管感不感兴趣,都十分捧场。毕竟这农事虽然腌臜,但却是国之本,如今满朝上下都在忙这个,她们就是不喜欢,也不会表现出来。不但不会表现,还要竞相称赞。 越罗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夫人们奉承人的手段,真是一等一的高超,就是她神思清明不会被人撺掇,也觉得听了高兴,心情舒畅,好似自己真的做了多少了不得的事,万家生佛。 不过她也没忘记自己的目的,中途停下来歇脚时,就叫来了两个半大少年。 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少年,不管怎么都是好看的。尽管这两位身上穿着的只是灰扑扑的布衣,但却英姿勃发,令人眼前一亮。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所有人都奉承的皇后娘娘,口称“jiejie”。 “原来这就是两位国舅!”有机灵的立刻称赞道,“难怪看起来就卓荦不群,比咱们家那些皮小子不知好到哪里去了。我以前光听人说两位国舅有多么出色,如今亲眼见了,才知道传闻不及一半!” 其他人自然也纷纷跟上。 本来两位国舅见命妇是不太合适的,但一来他们年纪小,而这些朝廷册封的命妇,基本上都是子女成群,快要能当祖母的年纪了,也就没那么多讲究。毕竟能入宫朝见皇后的,都是五品以上官员命妇,而要做到这个品级,至少要在朝中熬个十几年的资历。 二来这是在外面,那么多人在,又有皇后看着,也不用顾虑太多。 自然也有人好奇两位国舅为何会在这里。 皇后入宫也有四五年的光景,但越家一直很低调,国丈自己是进士出身,只思闭门读书也就罢了,两位国舅年纪轻轻,居然也压得住,就连出门交际都少,没养成京中那种斗鸡走马、眠花宿柳的纨绔。 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那么多人想跟他们家结亲。——虽然是外戚,但名声却好。 不过这两位炙手可热的国舅已经很久没有出门了,众人原以为他们是无心成亲,现在才知道是被皇后送到这边来了。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是一直跟着农事部的人在忙碌,《农事》的小册子就有一部分是他们写的。 说完之后,还积极建议诸位夫人可以带一本小册子回家去看看,了解一下这些东西,以免被下面的人糊弄。毕竟几乎每位官员家中都有山庄田地,这些夫人们管理中馈,也是要cao心这些事的,不能什么都不懂。 两位少年郎言笑晏晏,所有人听了都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等命妇们离开时,竟是人手一本小册子,有些还多要了几本,说是用来馈赠亲友。 大家都是聪明人,所以回去之后,家里有儿女的,《农事》小册子就是不能不读的了,比科考的书还要紧。 皇帝看重这件事,作为读书人自然也不能忽视。就算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进士科高中头名,万一陛下心血来潮问起,却发现你对这些事情一窍不通,这印象自然就差了,所以儿子要读。 而看皇后的意思,给两位国舅选亲事,肯定也是挑那擅长这些事的小娘子。国舅们既然如此选,将来皇室宗亲,乃至皇太子妃的挑选标准,只怕都要变一变了,所以女儿也不能不读。 但这风气真正盛行起来,还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因为这些命妇们也颇有几位聪明人,没有盯着两位国舅的婚事,而是从他们跟着农事部的人忙碌,看出了一点别的东西。 所以第二日,就有几位京中最有名的勋贵外戚联袂入宫,求见李定宸。 他们这些勋戚经常出纨绔,不是因为他们不肯上进,而是不能上进。 前朝犯上作乱的勋戚太多,带来了不好的风气,所以他们是时时刻刻被皇帝紧盯着呢,略微上进点儿,估计上面就要疑心你是不是要搞事了,不能科考做官不能参军打仗也不能经商致富,除了当个纨绔还能做什么?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甘心如此,毕竟都是大老爷们,也有一颗建功立业的心。 而现在,两位国舅的事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如今皇帝重视杂科,颇有抬举的意思,国家大事他们不能参与,科举和参军也都不行,弄一下无关紧要的杂科,总没问题吧? 农事和医科就算了,事关国计民生,真的弄出什么好东西,反而要被怀疑是不是想收买民心。工事就挺合适的,反正在正统文人的眼中,这些东西都是奇技yin巧,难登大雅之堂,跟他们这些一事无成的勋戚正好相合嘛! 而且不能不承认,大概是太闲了,这些勋戚之中,也颇有几个沉迷此道的,很有经验,这件事不交给他们去办简直过不去。 越罗拍板,那就交给他们去做。 但要做的不是贵族之间盛行的精巧玩器,而是真正能够推广运用的工具。若能做出来,到时候也许他们著书立说,将自己的成就传遍整个大秦,让子孙后世代代相传。 诱惑不可谓不大。 勋戚们应下这份差事,便迅速的将精力投入其中。看起来还是跟平时一样不务正业,但精气神都不一样了。而这消息自然也是瞒不住的,很快就传了出去,又在百姓之中引发一轮热议。 这些达官显贵之家风行的事,不说下面的官员上行下效,就是民间也多有效仿,毕竟人人都知道,懂得一点这方面的东西对自己有利,自然不吝去学一学,渐渐的便形成了一股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