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小说吧 - 历史小说 - 我在红楼修文物在线阅读 - 第58节

第58节

    村里人立时给李家捎信,不一会儿,李大牛便奔了过来,欢喜地搓着手,但又不敢太亲近,见了石咏小哥儿俩直行礼:“两位爷到了!”

    石咏见了李大牛的态度,还没闹清是怎么回事儿,就听村里已经有人在议论:“看看,这就是上回来我们村石大爷,人家现在已经在京里做大官了。”

    石咏无语:他是个头上顶着“幸进”两个字的从六品,京中像他这样的小吏一抓一大把,可是一出京,这还没到半天的路程呢,人家已经说他是“做大官儿”了。

    一问之下,李大牛才说了实情:原来帮李家送信的人先去了红线胡同,没找到石家,一问才知道石家的新地址。红线胡同的邻居都说石家的哥儿当了大官,才搬走的,李家信以为真,所以此刻才会待他这样恭敬。

    石咏赶紧说了实际情况,李大牛却战战兢兢,恭敬不改。好在李家其余几人待石家哥儿俩依旧亲热。石喻一见到庆儿,两人就跑到一边商量着上树掏鸟蛋去了。陈姥姥带着外孙女儿喜儿迎了出来。李陈氏则据说在忙着做吃食的事儿,分身乏术,请石咏见谅。

    石咏便猜这李家人已经开始忙着些副业了。果不其然,李大牛见了石咏,就先带他去新买的荒山那里。

    石咏听李大牛一路走一路说,知道李家已经开始采伐荒山上的毛竹,卖给南边修园子的工匠做脚手架用。

    “不可一次伐尽,要讲究伐竹的次序,间隔着留些向阳的空地出来,来年又有新竹生出,这门生意,就还能做得下去。”石咏指点李大牛。

    李大牛连连点头,表示他都记下了。李家在清明之前,已经采了大约两成的毛竹,清明之后这里的竹笋见风长,眼见着新的一茬儿已经长起来了,郁郁葱葱,极是茂盛。

    石咏看过,心想:这荒山没人打理,和有人打理,就是不一样啊!

    他又问起李家的生计,李大牛摸着后脑,只说“好多了”。

    李家如今确实轻省多了。原本他们只赁五亩地,一大家子这么多人,劳动力有富裕,收入却没那么多。经过石咏点醒,李家如今开始做些副业,往修园子的那头卖点儿吃食,生意还可以。他们也照着石咏的指点,也养了些鸡鸭,只是鸡鸭还没怎么敢多养,往后收成如何,也还瞧不出。但是据李大牛算过,他们从明年开始起,付地租和丁银已是毫无压力。

    “这就好!”石咏也很欣慰,可是他看见李大牛欲言又止的样子,晓得李家人还另外有话要对他说。

    看过荒山,李大牛将石咏迎回自家去用午饭。这时候李陈氏也在,见到丈夫回来,连忙去扯丈夫的袖子,挺不好意思地对石咏说:“不知道大爷今天到了,实在是没准备。家里细面没了,就只有绿豆面和黄豆面,怕大爷和二爷吃不惯。要不我现在去王家借些来?”

    石咏听见李陈氏的话,奇怪地问:“细面没了?”

    李大牛夫妻俩一起应了声:“是啊!”

    他们口中的“细面”,就是通常吃的白面。寻常庄户人家,吃大米白面的时候少,大多数时候吃粗粮,绿豆面、黄豆面、黍米面……都要比细面略便宜些。尤其是这个时候,青黄不接。倒也不是说李家全然买不起细面,而是细面不容易买到。

    “不用不用!”石咏连忙止住李陈氏,“这真不用。我和弟弟,平时在家里也是吃惯杂粮的。”

    李大牛夫妇都觉的石咏随和好说话,彼此对视一眼,心里的忐忑又少了些。

    李陈氏当即准备去做午饭,一面收拾一面向石咏抱怨:“不止咱们这村里,就连镇上,细面也难买。外头工匠有些嘴刁的,吃惯了细面馒头,再改用粗粮做,他们便不乐意了。”

    李家如今给南边修园子的工匠们做些吃食,主要是李陈氏做馒头,偶尔炒几个小菜,李家的姑娘喜儿每天帮着母亲张罗。

    石咏当初的估计有误,现在园子刚刚动工,到这里来干活儿的大多是寻常工匠,身上没几个钱,鸡鸭鱼rou什么的都还谈不上,每天吃馒头挟一星儿rou菜就够了。可就是这样,这些工匠们都还青睐细面馒头,不喜欢粗粮。

    石咏挠头,说:“不对啊,绿豆面,绿豆面烙的饼子,那才真正好吃啊!”

    他倒是想起了现代的煎饼果子,据说最正宗的煎饼果子,就是只用绿豆面,根本不掺白面的。

    “真的吗?”李陈氏双眼一亮,想要向石咏请教。

    “这个容易,李婶儿,你去将绿豆面调成薄糊,我告诉你怎么烙这饼子。”

    李陈氏大声应了,起身就去取水和面。李大牛则在一旁搓着手傻笑。他心里就只一个念头:石家哥儿是在京里做官的人,他说好吃的,铁定好吃。

    果然,石咏指点了李陈氏在一口平底锅上摊了薄薄的饼子,然后在饼子上打个鸡蛋,待鸡蛋稍许凝固了,再将饼子整个儿翻过来继续烙。李陈氏做惯吃食,手上有一层厚茧子,一点儿都不怕烫,直接拎起面饼就翻面,看得石咏也是暗暗佩服。

    少顷一个饼子烙得,李陈氏依石咏所说,涂上酱,再撒上一层葱花儿,折成个方形之后再对折,随即盛出来递给石咏。

    厨房里,则早已弥漫着一股子新鲜鸡蛋的香味儿。

    石咏趁热尝了一口饼子,点头道:“就是这个味儿!”

    绿豆面比起细面,面筋要少些,做馒头缺了韧劲儿,但是做烙饼就比较脆。李家因最近养了鸡,庆儿他们就负责在山上的鸡舍附近到处捡鸡蛋,因此鸡蛋也是不缺的。

    石咏:好生思念油条和薄脆啊!

    烙一个饼子,也费不了多少豆面。李陈氏转眼间又烙了一个,递给李大牛。李大牛原本心里还埋怨媳妇儿,鸡蛋那么精贵,给他的那个饼子,就别搁鸡蛋了吧。可是饼子托在手里,香味儿就直往鼻子里钻,李大牛实在没忍住,三口两口,就将饼子吞了下去,傻愣在当地,怔了半天才问:“这真是……绿豆面么?”

    石咏笑着说:“这里头若是能再裹上根油条,或是炸得酥脆的薄面饼,都是好吃的。”

    陈姥姥进来,也从女儿这里取了一块新出锅的饼,尝了之后直点头,说:“最好还能裹根大葱。”

    陈姥姥祖籍是山东,山东大饼卷葱,是最道地最自在的吃法。

    石咏点头赞成:“爱裹什么,就能裹什么。”

    他又随口指点:“其实也不一定完全用绿豆面,别的面也可以掺进去试试,但是绿豆面多些烙出来的饼子最脆。这个李婶儿可以斟酌着办。”

    “面饼上涂的甜面酱,我也见过有人加辣子的,还有人往里加腐乳、韭菜花儿什么的,总之涂一点儿容易提味儿的便是。上头除了撒葱花儿之外,还可以撒香菜、芝麻……总之按各人的口味来,爱怎么吃,就怎么吃!”

    旁边李大牛兀自木楞着回味刚才品尝到的好味道,李陈氏听了石咏的话,已经暗暗记下,心里自有了些打算。

    石咏自己是没这个打算在这个时空里靠吃食发家致富的,毕竟不擅长,也没这个心思。可是李家人淳朴热情,石咏便乐意指点他们一二。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李家日子过得轻省点儿,地租能及时足额地交,对石家也是件好事儿。

    转眼间大郎二郎从田里回来,见到石咏,都是很兴奋。

    早先听说大郎说了媳妇儿了,石咏没忘了给大郎捎上一份薄礼,笑道:“恭喜恭喜!”

    大郎在一旁立着,挠头傻笑。

    可是他身边的二郎,却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那边庆儿带着石喻回来,两人却没掏多少鸟蛋回来,各自捡了一兜鸡蛋,都是李家散养的鸡下的。陈姥姥忍不住笑道:“早两天还在愁这鸡蛋多起来了怎么办?今儿石家大爷就来咱家指点了。”

    若是李家能给南面修园子的工匠做石咏教的这种煎饼,哪里还会怕鸡蛋没销路?

    李家人想通这一点,都是开心的。李家的女性都是心灵手巧之辈,当即继续为石家哥儿俩张罗吃食。

    然而李家二郎则满腹心事地来找石喻:“石大爷,能借一步说话吗?”

    石咏早就在想,他到现在都没弄明白,李家为什么请他到城外来。待听了李家二郎的话,才明白过来:竟是这位二郎,想投奔石咏,做个“户下人”。

    李家子弟按“福寿喜庆”排行,李家二郎大名叫做李寿。他的年纪比石咏略小几个月,但是自打上回石咏自己拍板买下了后山的荒地之后,李寿就对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东家”特别崇拜。

    再加上李家如今家境尚可,大郎李福的亲事已经说定,不久铁定也会添丁进口的。李家劳力充足,大家干劲也是十足。可是李寿却渐渐生出些心思,想要到石咏身边去当差,“长长见识”。

    李大牛听说了,倒是没有反对。毕竟李家三个儿子,两个留在树村,一个出去见见世面,也是好事。

    但是李大牛让儿子自己去跟石咏去说。于是便有了李家传讯请石咏到树村看看这回事儿。

    “你可识字?”石咏问李寿。

    李寿连连点头:“小时候上过几天村塾,后来没功夫了,但没放下书本子,有看不懂的,偶尔会去问问村塾里的夫子。”

    石咏点点头,又问:“你为什么想到我家当差?”

    他仔细想想,觉得家里确实需要一个帮手,好多事儿光靠他一个人在外面奔波,有些忙不过来。

    李寿见问,当即答道:“想随大爷见见世面。”

    石咏嘿嘿一笑:“真心话吗?”

    李寿的脸腾的一声红了,眼光早已转向别处,偶尔偷偷转回来瞄一眼石咏,颇为不好意思地小声说:“只是……只是不想再和祖辈们一样,一辈子在地里刨食儿罢了。”

    石咏很能理解李寿的心思。

    李寿上有长兄,下有幼弟,因此他并没有什么后顾之忧。然而在这树村,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丰年还好,荒年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李寿年轻,心气儿高,又惦着从没见过的那外面的世界,便想走一条和祖辈们不一样的路。

    只不过,为什么是“户下人”?

    旗人“户下人”说的就是附户家奴,这些人并没有独立的户口,只能依附主家,户籍身份上不是“良民”。甚至在刑律上,犯了罪的“户下人”获刑更重。好在如今律法稍许灵活,“户下人”能够赎身成为良民,当然良民也能自卖其身,成为“附户”。

    石咏穿来这个时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还是没法儿适应这里的“主奴”之分。在他的潜意识里,人人生而平等,可偏生这个时空里只有大奴才小奴才。那些平素威风八面的主子们,一扭头,照样都是皇上的奴才。

    石家因家贫的缘故,家中没有仆婢,来来去去都是亲人手足,便免了和地位低于自己的人接触。可这会儿突然有个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少年问自己,能不能成为自家的“户下人”,石咏一时真的有些接受不了。

    他直白地问李寿:“为什么是户下人?你没想过做雇工或是短工么?”

    短工就是良民,雇工则介于良民与贱民之间。1

    李寿挠挠头:“爹说的!”

    李家老爹的原话很朴实,只是说既是去给人当差,自然就是将身契交给主家,以示忠心,否则主家凭啥无条件地信任你,管吃管住,还将差事交给你做。

    石咏一拍脑袋,心想这话他竟无法反驳。

    “这样吧,二郎,”石咏想了半天,最后还是没拿定主意,“家里的这些事,我要问过母亲才能拍板,我回城之后再给你捎信吧……”

    他一人能做主买下一座荒山,眼下要收个户下人,却又婆婆mama起来。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时间:

    1清代不同户籍身份,有参考橘玄雅的《清朝穿越指南》。

    第69章

    天擦黑的时候, 石咏带着石喻进了西便门。

    他们先回到骡马市将马匹还了,石咏没忘了拍拍马背, 轻声说:“好家伙儿, 今天多亏了你。”他还特地问了马儿的名字, 心里记挂着, 若是下次还有需要,指定还会挑这一匹的。

    回到椿树胡同的小院子,两位母亲都有些等急了, 见到哥儿俩无恙归来, 都松了一口气,招呼两人坐下吃饭。

    石咏在饭桌上就将李寿的事儿向母亲提了提:“娘, 这事儿您怎么看?”

    石大娘心里有数, 便问:“咏哥儿,你觉得, 咱家现在需要人手么?”

    石咏点点头:“需要!”

    现在他当差的时候多, 难免会顾不上家里, 多个李寿,能帮他跑跑腿;以后出门,多个伴当也是好的。

    石大娘便拍了板:“那就收了李家二郎做户下人吧!”

    石咏挠挠头, 他心里还是有坎儿过不去, 问:“娘,一定要收了做户下人吗?咱家聘了李寿做短工、长工……不行吗?”

    石大娘见儿子这上头实在是不明白,一面觉得好笑,一面不得不为石咏解说:“你知道为什么李家自己先提出来要二郎做附户吗?”

    石咏听了母亲解说, 这才多少明白了些。

    李家是树村的寻常百姓,也就是“民人”,儿子李寿做了在旗的石家“户下人”,李寿能得到石家庇护不说,李家一家,也多少能得些隐形的好处,若是乡里有人要打李家的主意,得先掂量掂量背后的石家。

    这世道就是这样,京中多权贵,世家大族里好些奴才下人,地位比普通百姓还要高出不少。办差得力,得主子欢心的,主家为下人捐官出仕的,也不是没有先例。

    石咏挠挠头,倒是想起红楼原书里一位大丫鬟,花袭人——那位就是自幼被卖到贾府里,后来花家要赎她,袭人却只说贾家好,说她在贾家吃穿和主子一样,死活不肯赎回自家,可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还有一个道理,李家怕是没好意思跟你说。”石大娘笑笑,“李寿投咱家,李家那里少一份丁银。回头李寿当差当的好,他的亲事什么的,自然也该是咱家给张罗。”

    石咏恍然大悟,这才明白李大牛为什么一直不亲自出面说这事儿,午饭后抽起旱烟的时候,望着李寿的眼神似乎有些歉疚。

    虽说李家是尊重李寿自己的意愿,可他这位当爹的,毕竟也是受益者之一……

    “不过,李家既然肯开口说这话,也是看重咏哥儿你。”石大娘抬眼望着儿子,眼中全是骄傲。

    “我?”石咏惊讶一声,才慢慢想过来。想必是李家那里看中了石家家风整肃,却又待人宽和。而石咏本人已经开始当差,石喻则进学读书,石家眼看着以后是上升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