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秦惜珩听到她这么说,自己也是愣了一下。 赵瑾重新把簪子包好,正要放回原处,又一次被秦惜珩抢了过去。 “怎么会廉价呢?”她扬笑看着赵瑾,“怀玉待我的心,从来都不廉价。” 她把簪子给赵瑾,又说:“你给我戴上。” 赵瑾看着她明媚的笑容,心里的自卑不减反增。 “快点啊。”秦惜珩催道。 赵瑾捏紧了手指,还是替她将簪子缀于发间。 秦惜珩问:“好不好看?” “好看,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看的小姑娘。”赵瑾勉强露出的笑带着点苦意,心里头的滋味更是混杂成一片。 “其实你送什么都行的。”秦惜珩抱着她说,“只要是从你手里出来的,我都喜欢。哪怕只是路边的一根狗尾巴草,我也要。” “好。”赵瑾在她的侧颊上亲吻一下,就这么抱着她许久之后,心里才逐渐平复下来。 “阿珩,”她松开秦惜珩,道:“问你件事。” 秦惜珩问:“什么事?” 赵瑾拿出一张字条给她,秦惜珩看到上面的“宁澄荆”三字,先问一句:“你在查小舅舅?”她把内容仔细看完,这才明白字条是夜鸽的来信,又说:“倒是没错,两年了,确实该回邑京了。” “那你给我讲讲。”赵瑾牵着她坐下,把字条置于烛火上点燃,“这是个怎样的人?” 秦惜珩道:“那你还真是问对人了。” 赵瑾道:“我洗耳恭听。” 秦惜珩起身,在她腿上坐下,搂着她的脖子问:“侯爷求人就是这种态度?” 赵瑾环抱着她的腰身,扬眉问道:“那公主想要什么?” 秦惜珩道:“那要看你能给我什么。” 赵瑾在她唇上亲了一下,又问:“还要不要?” “先留着,事后再找你讨。”秦惜珩笑笑,这才说起正事,“我也是听母后说过一些。小舅舅不是正房嫡子,又生来体弱,太夫人当初觉得他晦气,硬是将他送去了城外的净坛寺清修。所以他自小就不是在宁家本宅养大的,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派人接他回府小聚。母后说,小舅舅自小聪颖,每每宴上有人拿他寻开心,他都能想到法子应承过去。宁家本来是有恩荫的,但小舅舅却凭一己之力,成为了建和三十六年的榜眼。” 赵瑾问:“真是凭一己之力?” 秦惜珩略有迟疑,说道:“小舅舅只是庶出,又从小体弱,送去净坛寺后,宁府也没什么人关心他。这么不被重视,宁家多半不会在他身上倾注太多,又怎会为了他去打通关系?所以我想,他凭的是真本事。” 赵瑾又问:“你见过他吗?” 秦惜珩道:“见过那么一两次,但他似乎不爱说话。他高中榜眼之后,原本可以留在邑京等待诏令,可他却偏是自请外放,去到胤东道任职了桑州通判。” 千里之外的胤东桑州,宁澄荆登船后面朝码头,对岸上一人揖礼。 对方亦回他一礼。 客船在船工们的吆喝声中开始划行,渐渐地驶离码头。 水波荡漾着往后而去,宁澄荆面色淡然地望向船头,在旭日的晨光中迎风而往。 那是他注定要抵达的远方。 第093章 宦海 九月里秋高清爽,沧州的良田在这一年大获丰收,仓廪里装满了粮,米价也随之而降,城内百姓成群结队购置着米面。 宁澄荆在河渡口登了岸,没走几步见着个煎饼铺子。他过去买了两个煎饼,顺便打听:“敢问,颜公的宅子怎么走?” 铺主道:“颜公讲学是吧?你就跟着人群走,准没错。” 颜宅前络绎不绝,前来于此的全是头戴巾冠的书生学子。管事们立在大门两旁守着,唯恐人多拥挤发生意外。 开年时,颜清染要在沧州讲学的消息就几乎传遍了大楚的每一个角落,学子们不论贫富,纷纷动身去往沧州,就为了亲耳听一次颜清染这位三朝老臣讲学论道。 张宓早在前两日就来了,他是颜清染的关门弟子,因着那一副端正的好相貌,颜老夫人也格外地喜欢,看得比亲孙子还亲,非要留他在宅子里小住。 距离讲学还有几个时辰,他侍奉着颜清染用药,听颜清染问着下人:“旭曦来了没有?” 下人道:“还不曾。” 张宓道:“老师,怀玉已经替我向大师兄传过话了,他如今是台院侍御史,只怕忙碌得很,若是不能来,我可以过几日代您去邑京看他。” 颜清染用完了药,叹气道:“忙一点也好。” 他说完,又问张宓:“你一直没有去过邑京?” 张宓道:“自我有记忆起,所见的全部只有梁州。邑京于我而言是他乡,即便范氏曾在这里扎下过多深的根,那也通通都只是过往。这么多年,叔父尚且不敢私自回来,我一个人去又有什么意义?” “这样也好。”颜清染在他的手背上拍了拍,“致远就是因为锋芒过盛,才会落得如此下场。你不入仕,这学识和锋芒就露不出来。” 张宓低头道是。 有下人从外面走来,对颜清染道:“老爷,宁四爷来了。” 颜清染便对张宓道:“我去见个客。” 张宓扶他起身,谦敬地在背后拜了个弟子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