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小说吧 - 历史小说 - 大清宰相厚黑日常在线阅读 - 第370节

第370节

    如今选了路,又喊冤叫屈个什么劲儿?

    沈铁算盘自己都还没喊呢,倒是身边办事儿的下属替他喊起来了。

    “青黛回来,站着吧,闭上你嘴。”

    眼见着要过年,顾怀袖没有弄僵关系的想法,眉头一皱,便呵责了青黛一句。

    由此,青黛便悻悻回来站住了。

    不一会儿,张若霭几个就已经回来了,三个哥哥一个meimei,就张步香年纪最小,不过人也最灵秀,这会儿见了沈取也知道他身份,却一时不敢上前。

    沈取也没有什么太过亲近的意思,浅浅跟他们笑。

    张若霭已经跟钱名世家姑娘琳姐儿议亲,只待两年后过门,先有这样赫赫功名,再成家,也算是张家头一份儿。

    他比较懂事,上来跟沈取说话也知道说什么,反而是霖哥儿,打了个呵欠,正好坐在钟恒旁边,没一会儿就睡过去了。

    看看如今这场景,顾怀袖竟然觉得眼底一热,有些压不住,匆匆埋了头喝茶。

    青黛将手炉给她递过来,也没说话。

    顾怀袖接过,慢慢一笑,又看看前面院里还在说话的沈恙跟张廷玉,无声叹了一回,终究再没一句话。

    沈恙说是顺路从这里过,还要往四川那边去,只留了沈取在桐城,带着人便顺长江而上,说是四川盐井那边出了些事,年都过不好。

    行商者,一年到头都四处奔波,沈恙早习惯了。

    一直等到次年年初,张廷玉这里三个月修祖庙的时间过了,这才启程归京。

    那时候,沈恙也差不多回来,众人会过一次,又各自奔去。

    雍正半路下折子催了两道,让张廷玉没事儿了就赶紧回来办事儿,想必也是政务繁忙,缺几个人用吧?

    刚刚回到京城,事情果然堆成山一样做。

    早年康熙爷六次南巡,晚年又爱热闹,铺张靡费甚多,虽然叫清查过府库几次,又都是由胤禛或者允祥亲王负责,可毕竟康熙没查到底,留了种种弊端下来。

    好一个圣祖仁皇帝,留给自己儿子一个大烂摊子,收拾得胤禛焦头烂额,这时候偏生遇上几个兄弟作鬼,遂狠狠将人斥骂一番,又落了个毫无兄弟手足之情的冷血名头。

    雍正爷怎么想,顾怀袖不清楚,到她这里想想,皇家有什么兄弟之情?端看当年夺嫡时候八爷等人的手段,没见得比四爷干净到哪里,平白被人扣个帽子,虽然的确如此,可到底顾怀袖还是觉得胤禛有些憋屈了。

    不过啊,谁叫他是皇帝呢?

    该他憋屈。

    如今顾怀袖最大的乐子,就是听着四处来的消息,今儿皇上又骂了谁,明儿皇上又训了谁,今天要查什么,明天要查什么……

    见着昔年作威作福的主子爷被下头人逼得跳脚,顾怀袖只差没拍手称快了。

    恶人自有恶人磨。

    说皇帝厉害,只有他磋磨别人的份儿?

    大错特错!

    皇帝啊,被这江山天下磋磨着呢。

    雍正二年这时候,青海战事稍平,不过还是军务繁忙,雍正一则不放心年羹尧,二则还要紧盯着十四爷允禵旧部,所以对那边的事情格外上心。

    张廷玉便给他出了个主意,建个军需房,专人差遣供职,今日的事今日处理完,也不积压,单单处理军务,这样便快上许多。

    他倒是皇帝的智囊,前面有了密折奏事,亲手出来定了一大堆条条框框,手里还领着国史馆翰林院,让人编着书,自己编着律条,忙上忙下……如今,真已隐隐约约有了一朝宰辅的模样,马齐都要让他一头,遑论旁人?

    张廷玉忙起来要命,大权在握看着皇帝忙,他也高兴。

    出主意的是他,倒霉的是下面人,倒也懒得管了。

    倒是去年门人夏义死了之后,雍正手底下的封疆大吏年羹尧,便已经去青海督战。

    今年年初,就在张廷玉还朝不久,年羹尧便携军功入京觐见。当年与他有旧的钱名世写诗赠他,言“分陕旌旗周召伯,从天鼓角汉将军”,“钟鼎名勒山河誓,番藏宜刊第二碑”,一时之间也是风头无两。

    可听说这消息,顾怀袖就皱了眉,忽然开始考虑起霭哥儿的婚事来。

    张若霭情路没什么坎坷处,跟琳姐儿原本是玩过许久的,钱名世也是探花及第,两家结亲门第都很相当。

    只可惜,钱名世这人未免太不了解雍正。

    顾怀袖琢磨着,这事儿也不知道怎么跟张若霭说,不如再观望观望……

    她问过了张廷玉,张廷玉也是一样的想法,只说再等等。

    年羹尧气焰越来越盛,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

    雍正二年也有会试,为甲辰科,正考官张廷玉、朱轼,另有两名副考官,同年《圣祖仁皇帝实录》出来,张廷玉由礼部尚书改任户部尚书。

    这一回,轮到顾怀袖郁闷了。

    户部管钱粮,雍正爷这是自己不舒坦,也让人跟着他不舒坦啊,一面是看重张廷玉,可未必没有拉着人一起不舒坦的意头。

    雍正最恨什么?最很贪官。

    一旦开始查府库亏空,整个朝廷便开始人心惶惶,户部亏空,他竟然让历任户部的大小官员,按着官职大小、在任时间长短,各自补足亏空。

    总之户部府库这里亏空多少,当过户部官儿的都给补上,管你是不是冤枉,没钱?

    得。

    抄家。

    就是要抄家!

    户部没几个官是干净的,的确有一些清流没贪过钱,可毕竟太少,规定下来也顾不了那么多。

    银子亏空多达二百五十多万两,康熙爷账面儿上可没差那么多,胤禛岂能饶了这些人?

    冤枉在所难免,可毕竟是少数,要紧的还是府库亏空问题。

    历任户部大小官员一时之间全部遭了秧,张廷玉都扔出去一万多银子,寻常人哪里能幸免?

    上至尚书,下至主簿文书,交得够银子的,没你的事儿了,安全了;交不够银子,要不就是贪腐甚多不肯交的,雍正这边直接放权给张廷玉,一个字:抄!

    光是这一年,被抄家的大小官员便以近百来计,牵连甚多。

    好歹前后忙完,府库亏空总算是填上了,也的确抄出了一大片的贪腐。

    也不知是不是抄家没抄过瘾,张廷玉上了折子说,既然府库已经查过了,中央都这样,下面各省怕也干净不了。

    雍正是正有此意,顺着张廷玉这折子就颁了诏令,户部查过了,各省也通通查起来。先头户部查银,动静甚大,这会儿各省大小官员们听见要下来查的消息,个个手忙脚乱,能填补亏空的赶紧填补,填补不动的拆东墙补西墙,至于胆大的就硬扛着,结果等人查下来,又倒了大霉!

    抄家抄家,皇帝就有这权力!

    要么革职查办,要么抄家,要么杀头,总归是要挑一样的,若是一样不挑,总归你要乖乖听话。

    胤禛办事务实,一连斩了七个地方要员,各省查银的事情才顺当起来,由此一来,吏治也清明不少,只是前后觉得雍正这皇帝不道义的大小官员就多了。

    跟着雍正干活儿的张廷玉,自然也把满朝文武都得罪了个狠。

    人人都说雍正不仅没有手足兄弟之情,这会儿还被人冠以“喜好抄人家”的名头,倒不知他是怎么想,反正顾怀袖是笑得前仰后合。

    更有意思的是张廷玉,好歹也是给朝廷里办了实事,可这差事,真是办得他成了个阎王爷,总归知道当年为什么四爷跟十三爷这么不受人待见了,要不担着户部差事,胤禛也不至于成个煞星爷。

    如今,谁办事,谁被人厌弃,张廷玉也不例外。

    满朝文武大臣们一见张廷玉,就一个反应——

    哎哟,我的老子娘,这不是抄家专业户张老先生嘛!

    呜呼,哀哉!

    ☆、第二五零章 红颜多薄命

    眼见着风声是一天紧过一天,张廷玉跟着胤禛做事,被满朝文武大多数人厌弃着,不过同时官位也是越来越稳。

    整个一年里的时间里,基本就没见消停过,也是前朝靡费太大,不然也没有如今胤禛艰难的境地。

    去年鄂尔泰被外放了云南布政使,今年年底时候归京述职,见过了康熙之后,闻说顾怀袖去庙里上香,便也来拜。

    李卫这边自然也是加官进爵,不过他回来的日子跟鄂尔泰不大一样,由是两个人并没有撞上。

    “今年查了府库的银两亏空,下面的事情还算是顺利。前面进宫面见万岁爷的时候,万岁爷说明年要授广西巡抚……”

    鄂尔泰也是个大器晚成的,现在年纪已经不小了,他只低声地说着话,并没有随处乱看。

    每年来两次点禅寺添香油,时间不拘,想起来就来一回,这已经算是顾怀袖那些个“熟人们”所悉知的了。

    她在经堂前面,看着上面慈悲的观音大士,隔着一道帘子,身形有些看不清楚。

    “给你的官位,你便接着,如今也与我没什么关系。”

    隆科多是厚积薄发,有本事,与李卫几乎是同时去的云南,不过两个人升迁的路线倒是差不多。

    鄂尔泰穿着常服,躬身站在外面,接话道:“夫人提拔栽培之恩不敢忘。”

    “提拔栽培你的乃是皇上,可不是我。”

    顾怀袖小心得厉害,还好有张廷玉当年那些门生们给撑着,下面地方上的官员,也多有与张廷玉有故旧的,还有李卫跟鄂尔泰这里也有一批,勉强还能算是过得去。

    若是把人得罪狠了,只怕没有什么好下场。

    她老觉得,张廷玉如今办这些差事,都是雍正在后面捯饬,他一个人惹人厌恶不算,还要拉几个替死鬼。

    不消说,鄂尔泰跟李卫肯定就是其中之一。

    鄂尔泰其实还不要紧,李卫办的差事,可一件比一件棘手,好在这小子没在沈恙面前白办那许多年的事,如今也算得上是八面玲珑,不需要顾怀袖cao心了。

    她忽的叹了一口气,问道:“如今你也算是皇上的心腹了,他这一次,可有说隆科多跟年羹尧的事?”

    如今年羹尧是越发地嚣张跋扈,前一阵子张廷玉查银,就有年羹尧等人反对,毕竟年羹尧收着下面不少人的孝敬。

    今年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查了户部的亏空,前后折腾了许久,后面扩展到各省,本来还好好的,一查到四川,事情就有些查不动了。雍正还要用年羹尧,所以独独四川这边的库银没查,也是令人诟病不已,可年羹尧威重如斯,多少人怒不敢言?

    除此之外,还有耗羡银一事。

    每年朝廷向着百姓征收钱粮时候,难免之中有损耗,从银钱到米粮,略有差错乃是寻常事。官府这边,也就很“寻常”地在赋税之外,征收所谓“耗羡银”。而每年收起来的耗羡银,实则是朝廷所规定赋税的三四成,这些钱到不了朝廷,也入不了府库,都入了“官”字上下两张口里。

    说句实在话,便是张廷玉每年除了冰炭敬之外,也要收下面人孝敬上来的“耗羡银”。

    这耗羡银之事,已经成为官场上人所周知而心照不宣之俗成约定,可说是弊端重重。

    前朝时候,便有人给康熙爷提议过,但是康熙爷喜欢的是盛世太平,若耗羡银一废,少不得朝野上下又要唉声叹气了。

    由此一来,这耗羡银弊端的解决,就一直拖到了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