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小说吧 - 历史小说 - 白月光师尊逃跑被抓后[穿书]在线阅读 - 第70页

第70页

    “阿晔,我一直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不论什么时候,我一直都是相信你的……”

    “你说这种没用的做什么?!”澹台晔的泪水从眼角滑落,看着眼前几乎透明的虚影,大声喊道,“你以为你对我说这些就够了吗?!告诉我你去哪儿了!告诉我!”

    “阿晔,你不用去找我。”沈步云微微蹙起眉,看着澹台晔说道,“我也许不会再回来了,但是请你记住我告诉你的话。”

    “沈步云已经死了,骗你到孤雁峰的人不是我。谁若再敢用我的名义伤害你,杀了他。”

    “你一定会遇见一个信赖你对你好的人,好好对她,和她一起好好生活。她也许是你的师妹,也许……”

    “住口!”澹台晔道,“你凭什么左右我和谁在一起?!……你给我回来,我让你回到我身边来,听见了吗?!”

    沈步云摇摇头:“对不起。”

    “你说什么屁话?!我要听的是你对不起吗?!”

    “师尊!……不要离开……求你,不要离开……站住”眼前的身影一点点变得透明,澹台晔扑上前将人一把抱住,却抱了个空。

    眼前的人如云烟消散,抱住的却只是自己的手臂。

    澹台晔跪在地上,徒然望着眼前空荡荡的房间,泪流满面。

    .

    玄天剑宗,藏书阁

    藏书阁位于玄天剑宗中心的位置,紧邻最大的紫极殿。一到五楼共有五层藏书,都有专人管理,门中弟子都可以自由借阅。

    但是藏书阁的最顶上的第六层,终年锁闭,珍藏着玄天剑宗自从开宗立派以来的年鉴。有专人负责撰写,每一年的大事,事无巨细,所有细节,都会记载于年鉴之中。

    沈鸿雪过去也常来藏书阁,从来只上过五层。第六层的钥匙只掌握在门中诸位堂主和长辈们手中,轻易不许弟子上楼。

    一大早,沈鸿雪就央求早早上门来探望的陆景初带自己来看这些年鉴。

    陆景初带沈鸿雪伤上楼之后,替沈鸿雪点上四壁的灯,将大门虚掩上,便出去忙了。

    窗户紧闭,整个楼层上犹如黑夜,唯有四壁的灯光照明,四周皆是直通屋顶的巨大书柜,书柜上放满书籍。

    偌大一层楼,只剩下沈鸿雪一个人。

    沈鸿雪顺着书架上标注的年份往前走,径直去找存放一百年前年鉴的那一座书架。

    由于常年无人查阅,一百年前的书册已经落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沈鸿雪将一本年鉴从书架上抽.出来。

    只要事情有猫腻,就一定会留下蛛丝马迹。

    这些年,修真界所有人众口一词,没有任何人质疑过百年前的事。所有人都说,是澹台晔放出幽冥血海的邪灵,是师尊把魔头骗来孤雁峰,再封印于镇魔塔底。

    沈鸿雪仔仔细细地将年鉴翻阅了一遍,年鉴上写的与自己所听闻的,并无二致。

    只看这一段,并不觉得有什么纰漏。

    但是结合前面记录的事情一看,仔细想一想,就会觉得矛盾百出。

    前面的记载提到,师尊已甘冒大不韪顶着压力放澹台晔回到魔界。

    若是澹台晔放出无数恶灵企图祸害天下,好不容易放出的恶灵,又离开玄天剑宗后,就应该在幽冥血海亲自cao纵恶灵,为所欲为。怎么可能真的回到了魔界?

    而且在师尊封印恶灵之后,澹台晔是在魔界收到师尊的信,再从魔界回孤雁峰来中仙修的埋伏?

    师尊的一封信就能骗他回到孤雁峰自投罗网,可见他对师尊明明很看重。若他真要背叛师尊放出恶灵,就不会因为师尊的一封书信冒险回到孤雁峰来。

    沈鸿雪再将年鉴往后翻了翻,发现有整整两段关于澹台晔放出幽冥血海邪灵事件的记录和分析。

    澹台晔被板上钉钉cao纵邪灵的证据,竟然是因为幽冥血海边原本看守禁地的仙修,都被用邪术做成了傀儡,在被人cao纵之下,主动打开了封印。

    而光光有看守禁地的仙修,也是打不开幽冥血海封印的。书上记载,封印的另一把钥匙原本藏在宝库的最深一层,能入内的只有玄天剑宗历代的亲传弟子。唯有两把钥匙合在一起,才能将幽冥血海的封印打开。

    魔修才会用的傀儡邪术,剑宗的亲传弟子,一切毫无疑问,都指向唯一一个兼具这两重身份的人——澹台晔。

    傀儡术是殷千冥大明的手笔,可是明明在幻境里,殷千冥和澹台晔相见之时如同仇敌,澹台晔对殷千冥的傀儡之术根本就深恶痛绝,澹台晔将邪术在魔界封禁,更不可能去学他的邪术。

    看来要想知道当年幽冥血海边到底发生了什么,恐怕只有殷千冥可以解答了。难怪他在临死之前说,“……若是我死了,所有线索就都断了,这世上可就没有人再能证明帝尊的清白……”

    除了澹台晔和殷千冥,当年唯一的当事人,就只有师尊。

    沈鸿雪忽然想起了回剑宗时澹台晔的提醒:“……你现在的师尊,是假的。”“……千万小心他。”

    若非万不得已,沈鸿雪绝对不会怀疑到师尊的身上。但此时,确实是一个试探真假的好机会。

    师尊是明辨是非之人,沈鸿雪相信若他知道当年的事也许另有隐情,即使是他做错了,他也一定不会知错不改。问一问他当时的情形,也许他能想起来更多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