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小说吧 - 玄幻小说 - 学会拒绝,学会坚持自我(套装共2册)在线阅读 - 10 莫被人情绑架

10 莫被人情绑架

    10

    莫被人情绑架

    ◎ 不惯别人的臭毛病

    青年作家易术在微博上讲了这样一件事:

    7岁时,我妈给我买了个滑板,才玩了两三个星期,有个远方亲戚的6岁熊孩子看上了,抱着死活不肯放。他妈一直说送给他呗,难得这么喜欢,念叨许久,我妈笑不作声,半晌说了句“我把它擦干净”,小孩才肯松手。我妈拿去里屋,空手走出来。他妈问:“滑板呢?”我妈说:“我儿子也难得喜欢,你们自己买吧。”

    面对亲戚的无理请求和自己孩子的恋恋不舍,如果易mama碍于情面,硬是把滑板送给亲戚的孩子,就会给自己的孩子造成伤害,那显然不公平。如果硬是不给,不仅想要滑板的孩子不悦,大人之间的和气也会被伤到,这件事确实很令人为难。不过,聪明的易mama略施小计,找个理由先把滑板要了回去,然后笑呵呵地说:“你们自己买吧!”对方一听,必定能意识到是自己的要求太过分了。

    对那些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无理请求的人来说,这个办法很值得借鉴。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以下情形:别人以“孩子小,不懂事”为由,强迫你把私人物品借给孩子,结果被孩子损坏;亲人以“我穷,你比我有钱”为由,向你借钱,而且有借无还;同事以“你能力比我强”为由,勉强你加班,帮他完成工作等。如果你不愿接受对方的请求,对方就会指责你说:“你怎么能和他一般见识呢……”如果你维持己见,就会有人说:“你怎么这么小气啊,太不善良了……”

    以上种种,其实都属于道德绑架。所谓道德绑架,是指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喜欢对别人进行道德绑架的人一般是思想道德低下的人,他们认为资源多的人就必须帮助资源少的人,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心理平衡,也顺带获得了帮助别人的虚荣感。从这个角度来说,道德绑架其实就是弱者的无理取闹,言外之意是:如果你不纵容我,你就是没道德。乐于助人是美德不错,但对于那些道德绑架的行为,我们有必要学会拒绝。

    当一个人触犯了你的原则和底线时,不要碍于面子,随随便便让步。原则和底线是一个人的尊严,连尊严都失去了,还要面子干吗?想要有尊严地活着,就必须坚守原则和底线,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明确这一点。谦让是一种美德,我们可以谦让,但不能事事谦让。别以为把喜欢的东西、喜欢的人、能够胜任的工作让给别人,自己就很伟大,在让出去的时候,你心里真的舍得吗?不舍得还要让,那不是懦弱,就是虚伪。

    有的人凡事都以自己为中心,自己有能力做的事不做,偏找别人帮忙,不管别人在做什么,都强迫对方把自己的事放在第一位。对于这种人,我们不用磨不开面子,直接果断回绝,别管他说什么。就像王小波说的那样:“人在世界上有两大义务,一是好好做人,二是不能惯别人的臭毛病。”

    人都是容易得寸进尺的,有一项心理学研究专门针对这种现象做了实验。实验中,研究人员扮成义工来到一个小区,挨家挨户解释,由于附近的交通事故频繁,希望附近的居民在他们的院子里树立“小心驾驶”的标志牌。由于标志牌非常大,竖在院子里明显会破坏花园的景观。不出意外,很少有居民愿意这么做。

    随后,研究人员去了另外一个小区,这次,他们请居民在院子中竖立一块“做个安全驾驶员”的标志牌。这次的标志牌只有3英寸见方,所以几乎所有居民都乐意这么做。两周后,研究人员再次到访,请第二组居民把原来的小标志牌换成更大一些的牌子。令人吃惊的是,有超过七成的人愿意竖立那个又大又丑的标志牌。这一概念被称作“登堂入室”,即首先让对方接受一种可以接受的东西,然后慢慢换成更加夸张的要求。

    一个人如果接受了别人的小要求,别人在此基础上再提一个更高点儿的要求,这个人一般都不会拒绝,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登门槛效应”,也叫“得寸进尺效应”。

    从上面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得寸进尺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以后在答应别人的请求之前,我们要留心这一点,防止别人得寸进尺。

    别人一再请你帮忙,你一再不好意思拒绝,那对方就会一步步逼近你的底线,直至把它侵蚀掉。当一个人完全丧失底线的时候,就会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因此,触及底线的事情是绝对没有商量余地的,我们一步也不能让,而且一定要态度坚决,让对方再也不敢在同类事情上打你的主意。

    ◎ 捐款与爱心画等号吗?

    做善事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奉献,不能有私心杂念,也不能借此攀比炫耀。捐款值得提倡,不过,要怎么捐、捐多少,应出自个人意愿,不能用捐钱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道德。不捐款就是没爱心,这种想法是狭隘的。

    小陆的单位有一名员工,前两天在岗位上突发疾病,去世了。由于单位资金吃紧,而员工家里的经济又比较困难,所以单位便召开职工大会,号召全体职工捐款,并声明捐款后将公示捐款详单,也就是说,谁捐了,谁没捐,捐了多少,所有人都一目了然。

    小陆心里很抵触这种做法,一方面,他和妻子每个月光是还房贷就已经很吃力了,另一方面,他和这位员工连面都没见过,根本就不认识。这种情况,他不捐款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可单位说要公示详单,这和强制捐款有什么区别?同事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别说不捐,就是比别人捐得少了,都会被人说三道四。

    小陆见身边的同事都颇有怨言,心想,既然大家都和自己的态度差不多,单位应该会不了了之了吧。想不到,下班之前,小陆接到办公室的电话通知,让他去把捐款交了。小陆不知道是什么状况,便去办公室一探究竟。进了办公室,小陆吓了一跳,里面挤满了人。当他看到表格的时候更是惊呆了,原本嚷嚷着不想捐的同事,每个人的名字后面都齐刷刷地写着500元,只有小陆的名字后面是空白的。尽管万分不情愿,但小陆还是马上把钱交了上去。回家以后,他越想越郁闷,妻子叹了口气,安慰他说:“捐都捐了,别上火了。换了是我,恐怕也会那么做。单位上上下下那么多人,不捐的话,以后怎么做人啊?大不了后半个月,我买菜时再算计着点儿,应该能维持到下个月。”

    有些单位组织捐款时虽然名为“自愿”,实际上却通过各种手段强制员工。还有一些单位在捐款捐物的同时,要求冠名,广邀媒体大肆宣传,用以树立企业形象。这种功利的做法完全背离了慈善的本质,使原本扶助弱势群体的爱心,变成了令人反感的作秀,这恐怕会令越来越多的人对做善事失去信心。

    对于捐款攀比的现象,中国第一家民办公募基金会——壹基金的创办人李连杰说过这样一番话:“看到网上那些排行榜,我觉得很遗憾,爱心怎么能用金钱来衡量呢?如果我就只能捐一元,我难道要去跟比尔·盖茨比爱心吗?有的人一冲动,捐一个月工资,要是这样连续三个月,他就变成贫困户要我们去救了。”

    李连杰筹备壹基金时,曾去找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帮忙,这位朋友大约有上百亿的身家。得知李连杰的来意后,朋友说:“出钱,好啊,10万元。”

    李连杰笑了:“不会吧,我跟你的交情,你又有这么大的身家,就给我10万元钱,说句不好听的,打发要饭的也不止10万元钱呀!”

    朋友说:“连杰,你跟我来。”

    说完,他把李连杰拉到他的办公室,李连杰看到了十几万封要钱的信。

    朋友说:“我每年都会拿出一亿五千万港币摆在这里,谁要捐款,我就10万10万这么给,直到把这一亿五给完。明年再拿一亿五,再这么给。”

    李连杰理解了这位朋友,更加坚定了壹基金每人只捐一元钱的想法。壹基金的理念是:1人 1元 每1个月=1个大家庭。也就是说,每个人每个月捐一元钱,集合大家的力量,让小捐款变成大善款,随时帮助有需要的人。

    想帮助别人,有钱的可以出钱,没钱的可以出力。善无大小,尽力而为。做善事需要的是慈悲心,不是分别心。不捐款的,不必内疚;捐一元钱的,不必嫌少;捐一个亿的,也不必在道德上有优越感。

    ◎ 要孝顺,但不能愚孝

    在中国,无论孩子多大,在父母的眼里都是孩子。无论是高考填报志愿专业,还是工作、结婚、生孩子,父母都要插手。他们常以“过来人”和“为你好”为由,迫使子女无条件顺从他们。如果子女不愿意服从,就要受到各种舆论的指责,自私自利、好心当作驴肝肺,这还是轻的,严重的会被说成是大逆不道。

    王鑫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知名的建筑企业,担任出纳。上班半年多,由于工作表现出色,他便被公司派往湖南,担任公司承建项目的出纳,负责支付材料款、工人工资等。从2012年3月开始,公司陆续给王鑫打款300多万元,用于各项开支。2012年4月,王鑫一连几天没去上班,单位的领导和同事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都没有联系上他。

    一星期后,王鑫主动与公司取得联系,并回到公司。不过,他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领导坦白,说自己挪用了公司工程款。领导大吃一惊,赶紧派人对账,结果发现,公司的账面上亏空了100万元。

    原来,忠厚老实、被亲戚朋友称为“孝子”的王鑫有个嗜赌的母亲,母亲在赌场上欠了很多钱,经常有债主上门追债。可母亲不但不知悔改,还经常跟王鑫要钱,用于赌博。

    母亲打算去澳门赌场翻本,就找儿子借钱。王鑫明知道母亲赌博欠债已经成了无底洞,可碍于母亲是自己唯一的亲人,他最终还是答应了母亲的请求。

    王鑫一下子就从公司账上挪走了100万,然后亲自陪母亲去了澳门。俗话说,十赌九输,在澳门赌场,母亲把100万输得精光。

    见挪用的公款无法归还,王鑫自知无颜面对公司领导、同事,于是选择了离开。不过他并没有逃避,而是四处筹钱,想弥补账上的亏空。然而,100万元不是小数目,实在借不到钱的他只好回单位向领导坦白。公司选择了报警。

    子女不惜牺牲自己、自己配偶和孩子的利益,一味地对父母做出极大的牺牲,只要是父母说的就听从,甚至认为父母只有对没有错,如果忤逆了父母的意思就是大逆不道——这不是孝顺,是愚孝。

    真正的中国文化是反对“愚忠愚孝”的。《孔子家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曾参小时候跟父亲一起去地里干活,曾参不小心把庄稼锄断了,父亲大怒,把曾参狠狠地揍了一顿,也许是下手太重,曾参竟被打昏了。父亲以为自己失手打死了儿子,伏在“尸体”上大哭。过了很久,曾参才醒过来。为了不让父亲担心,醒后的曾参说自己一点儿都不疼,回家后还弹起琴来,以证明自己无恙。

    这件事被孔子知道了,他很生气,跟弟子们说:“告诉曾参,以后再别到我这儿来了。”曾参不解,托人询问缘由。

    孔子以大舜事亲之事为例,说明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孝:舜的父亲叫瞽叟,为人糊涂,他后娶的妻子对舜很不好,欲除之而后快,她经常怂恿瞽叟责打儿子,甚至还设计想杀死舜,舜几次险些丧命。舜虽孝顺父亲和后母,但并非任何时候都逆来顺受,他秉持的原则是“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也就是,面对父母小的责罚,安然顺受,但父母要杀自己的时候,就尽力避开。

    在孔子看来,在父母对自己起杀心的时候躲开,以免他们背上杀子的恶名,这才是真正的孝。而曾子见父亲下了狠手,却不想办法躲开,万一父亲失手,将他打死,父亲将置于何种境地?盲从的儿女并非孝顺,而是愚孝。反之,不顺从父母的意思,反对父母的做法,也并不一定都是不孝。

    曾子听了这番话,恍然大悟,连忙去拜谢老师的教诲。

    说起孝顺,很多人都认为光宗耀祖就是一种孝顺。喜欢把光宗耀祖挂在嘴边的长者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一个人是好是坏无所谓,要为整个家族考虑考虑啊……”这迫使很多子女把光宗耀祖视为终生理想,在做人和做事的时候,他们考虑最多的是整个家族,而不是自己。子女为了祖先和父母去拼搏,去追逐功名利禄,为的是能够履行尽孝的义务,对他们有个交代。

    许多子女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如果有幸功成名就,就觉得光耀门楣、风光无限;如果不能出人头地,就无法面对父老乡亲;假如身败名裂,就觉得无颜活在世上。

    子女因为感恩父母的养育而自愿尽孝,那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如果父母自以为对孩子有养育之恩,便理所当然地要求子女必须偿还,那不就成了交易了?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才是真正爱的表现,孩子努力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更精彩,不让父母担忧,才是真正的孝顺。

    每个人都要有独立的人格,谁也不是谁的附属品,每个人都有权做出自由的选择。不要让光耀门楣成为你的桎梏,拼搏努力不是为了光耀门楣,而是为了自己。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价值观也要跟着变一变了。把光耀门楣视为理想没什么不对,但成功的路有千条万条,不能一味地追求升官发财、有权有势,把这些视为成功的唯一标志。

    ◎ 不帮忙转发就是不够朋友?

    如今,随着微信的流行,拿出手机刷朋友圈已经成了很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然而,很多人发现,用来沟通和交流的朋友圈,已经渐渐被心灵鸡汤、代购广告、点赞、不靠谱的传言充斥,求点赞的、求推广的、求转发的……让人眼花缭乱,有时候也烦不胜烦。帮忙点赞、投票还算是举手之劳,无伤大雅,不过凡事都不能过度,否则只能惹人反感。至于点赞、转发,还是三思后行的好。

    近期,拼团采购在朋友圈中流行起来,对于这种新鲜的购物方式,有的人很欢迎,也有人为此苦恼不已。

    小徐是一家公司的白领,在她的微信朋友圈里,许多亲戚朋友轮流发各种水果的拼团信息,到处拉人组团下单。刚开始,她还觉得新鲜,拼单买的水果确实比超市要便宜,可渐渐地,她有些吃不消了。拼团采购的水果质量参差不齐,不是每次都令人满意。最近几个月来,她家的水果真是多到吃不完,几乎每隔一两天,就会收到拼单的信息,都是亲戚、朋友、邻居发来的,她想拒绝,可又磨不开面子,特别头疼。

    水果拼单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团购,至于靠谱与否还要消费者自己来判断。有业内人士分析,微信拼团是一种营销手段,通过裂变的方式让更多人知晓自己的产品,达到薄利多销的目的,但是被不法商人利用,就出现了各种骗局。有的借助团购来卖劣质水果,有的虚拟团购只为吸粉加关注,个人信息泄露这样的事屡见不鲜。

    朋友圈里除了拼团以外,还有不少麻烦事。比如,经常遇到搞“众筹”的,面对恳切的言辞,很多人不好意思拒绝。

    “今天是我的生日,想送我生日礼物的各位亲,直接发红包就行了。”

    “想买台iphone 6,求各位帮帮忙凑个份子钱,只要10元,多谢多谢。”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求各位打赏点儿,帮我实现这个心愿吧,不胜感激。”

    人与人之间健康的关系应当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真正的朋友也不会因为没有帮忙而与你疏远。如果不想帮忙,就直截了当地拒绝,用不着解释太多。

    不少人有过帮微商朋友转发广告的经历,有些时候,那些广告里的产品和服务自己没有体验过,甚至连听都没听过,之所以愿意帮助朋友转发,完全是出于友情,或担心驳了朋友的面子。

    林小姐交友广泛,微信朋友圈有几百位好友。不久前,林小姐的一个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在朋友圈里推销面膜,请林小姐帮忙转发面膜广告。林小姐有些为难,可朋友说自己刚刚创业,最需要的就是朋友的支持,又说了一些令人心酸的话,林小姐见朋友创业艰难,就答应了她的请求,把面膜广告转发到朋友圈里去了。谁知几天后,林小姐接到一位好友的电话,埋怨说购买了林小姐转发广告中的面膜,收到的却是“三无”产品,皮肤严重过敏,要求她承担责任。最后,林小姐只好自掏腰包买礼物安抚这位好友,这件事才得以平息。

    如果有朋友要求帮忙转发广告,而你自己没用过,不知道效果如何,最好不要轻易转发,以免损害他人利益,给自己招致不必要的麻烦。从2015年9月1日起,我国的新《广告法》开始实施,根据新《广告法》的规定,自然人在自媒体发布广告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也就是说,作为广告的转发人,是要对广告的真实性承担责任的,因此,再帮朋友转发广告时,一定要谨慎了,因为稍不注意,你可能就会摊上事儿,如果引发纠纷,还会涉及相关赔偿。

    对于疑似谣言的消息,一定要谨慎对待。帮朋友转发之前,一定多想想、多查查,看文章来源于哪里,证据链是否充分,是否以商业营销为目的。如果发现原创的短信、微信等有明显的问题,就不应该转发,否则一旦产生严重的后果,会被追究法律责任。如果是跟你关系很好的人,可以就事论事,态度友好地提醒对方,不过最好私下讲道理,别公开指出来,以免对方难堪。只要对方明事理,就一定能接受你的好意,不会伤害彼此的感情。

    不管通过朋友圈分享什么,都要掌握尺度,如果成了心理负担、人情负担,甚至被商家企业挟持、绑架,就完全失去了分享的自在和乐趣。朋友圈只是我们与外界沟通的一种工具,是人际交流的一种补充,只是为了方便交流。如果朋友圈里的烦恼多过快乐,何不换一种沟通方式呢?朋友之间的来往并非只有这一种途径,没事的时候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或者相约出去,面对面沟通不是更好吗?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之间的认知不可能完全一致,需要彼此包容和体谅,无论在网络上还是现实当中,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都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