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小说吧 - 历史小说 - 七零真千金五岁半在线阅读 - 第132页

第132页

    但现在,他却打了她。

    那一刻,安巧兰心里是酸的。

    又酸又苦,她的心都在疼。

    如果说一开始她找上他,有她的目的,这样英俊的男人,她安巧兰如果嫁给了他,那是她十辈子修来的福气。

    后来终于如愿嫁给了他,他虽然婚后对她淡淡的,但是为这个家,他一直都在努力着。

    哪怕不如苏家其他几房的兄弟,但是在农村里,他们苏家是最顶尖的。

    哪一个不羡慕她嫁了一个好丈夫?

    安巧兰哭了,哭得很伤心。

    苏长涛:“你自己说说,当初怎么答应我的?我又是怎么劝你的?你怎么还不歇了这心思?”

    安巧兰:“我怎么了我?难道我做错了吗?我也是为了咱老苏家,也是为了安家。难道我还能害了苏家?”

    苏长涛恨铁不成钢,“你这不是在害苏家,又是什么?为了你的娘家,你真的是什么事情都能够想得出来。你这样算计薛家,真当人家不知道?人家傻,被你算计着,还不吭声?你这不是为了苏家,这是在害苏家,也是在害你们安家。”

    安巧兰嘴硬:“我怎么是害苏家害安家了?如果将来薛振娶了我娘家侄女,那苏家和薛家,安家和薛家,不就是亲戚了?到时候三家联手,什么富贵没有?”

    苏长涛冷笑:“是安家有了富贵吧?”

    安巧兰:“我是苏家的儿媳『妇』,苏家怎么就没有好处了?”

    苏长涛:“你这脑子是什么长的?猪脑子吗?”他毫不留情地骂她。

    安巧兰哭得眼睛都肿了,“你以前从来不骂我,不打我的,今天却突然发那么大的火,以为我不知道吗?你的心里只有你的侄子侄女,从来都没有过我们娘仨。”

    苏长涛冷哼哼:“安巧兰,你自己扪心自问,自从咱们结婚后,我有亏待你一点?”

    安巧兰:“没有。”

    苏长涛:“只要事情不过分,我可有一次拦着你?不管是给阿泽找关系找工作,还是迁户口?”

    安巧兰:“也没有。”

    苏长涛:“那你又有什么好不知足的?”

    安巧兰哭道:“阿泽是你儿子,你帮他可不就是帮你自己吗?那是为老苏家。但是你可有帮过安家一次?我多少次跟你说过,我哥哥想要调去县里,让苏家拉拉关系,但是你做到了吗?”

    苏长涛:“就你哥那个样子,还想去县里?你这是想害苏家吗?”

    安巧兰:“我哥怎么了?我哥那也是正正当当人民群众选出来的村委书记,后来又到了公社,我哥的能力大着呢,怎么就不能去县里了?我哥就是缺少点关系罢了。”

    苏长涛:“你再编,再接着编。”

    安巧兰:“我怎么编了?我哥难道没有能力?”

    苏长涛:“能力?溜须拍马的能力有,干正事实事的能力没有。钻空子的能力倒是一大把。”

    安巧兰:“我哥哪有你说的那么差。”

    苏长涛:“安巧兰,事情到底是什么,你心里没点数吗?我不管你哥怎样,你娘家怎样。薛家的事,你就别打主意了,你娘家不配,我苏家也不想跟薛家成仇家。”

    安巧兰真的气炸了。

    她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苏长涛这么讨厌她为了娘家的事情出谋划策?

    她就想不明白,她只是想把娘家侄女牵线给薛振,怎么就好像要害苏家一样?

    她娘家侄女长得漂亮,人又乖巧,怎么就不能打薛家主意了?

    对,现在他们还小,但就是因为他们还小,所以才更好办。

    只要让他们从小一起长大,让她娘家侄女哄着点薛振,这事不就成了?

    怎么到了苏长涛的嘴里,就成什么害人的把戏了?

    他怎么就那么讨厌她娘家?

    苏长涛:“安巧兰,你算计我,算计苏家也就算了,现在竟还算计薛家,这是想把苏家往火里坑,我是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的,你死了这条心吧。”

    安巧兰:“苏长涛,我怎么算计你苏家了?你说你说?当年要不是你把我睡了,我能嫁给你吗?我在咱们村那也是一枝村花,我嫁谁都比嫁给你好。”

    苏长涛冷哼:“安巧兰,当初我们为什么结婚的,你心里没数?我不想再说当年的事,但不代表我忘了。”

    安巧兰有些心虚,但依然大着嗓门:“苏长涛,你就是在推卸责任。”

    苏长涛:“安巧兰,你再干那些缺德的事情,我不会再纵容你。”

    头也不回地走了。

    安巧兰心一下子凉了,看着苏长涛的背影,总觉得他好像知道点什么。

    第39章

    盛祈看了一通薛振的笑话,后来反倒同情起他来了。

    要知道,安巧兰可是个牛皮糖,缠人的很。

    他还记得,前世的时候,似乎安巧兰也打过盛家的主意。

    当然,打的主意并不是他,而是他的堂弟盛明。

    他和沁沁是定了婚的,安巧兰肯定不会真的打上他的主意。苏家也不会让安巧兰这么干。

    安巧兰虽然咋咋乎乎的,但是老爷子的面子还是给的,而且,她也怕老爷子不给三房活路。他可是记得,后来三房那一家子,最后都回了省城。

    就在一两年后,所有的知青都返城,苏三伯也回了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