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小说吧 - 历史小说 - 万历永明在线阅读 - 第八十九章:整顿驿递(求推荐票)

第八十九章:整顿驿递(求推荐票)

    “皇上,那这个新学校,教授哪些技能?入学的学生给什么功名?还有开办的花费”

    张居正完全没有想到,万历突然提出来这么一个大命题,生怕对大明现有的学制产生影响。而且开学校也是大花费,现在的这套教育体系就已经是给朝廷带来很大的负担了。

    “这个学校除了教授一些开蒙的经书之外,主要教授算学、测量、会计、农学、工学开办这些学校的目的,是传授他们一些谋身的实用之学,又不是让他们考科举当官,所以没有功名。”

    “现在钢铁厂、水泥厂、丽人坊、荣宝斋、上林苑这些地方都缺人才呀,那些秀才们又不肯屈尊。而且先生不是准备丈量田亩吗?那人手从哪里来?这个学校可以由皇家出面来办,钱由内库出,培养出来的学生,朝廷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充作胥吏”

    万历知道,此时张居正也在为用什么样的人来清丈田地而苦恼。如果用那些生员来清丈,那就是个笑话,谁愿意把自己家隐藏的田清出来呀。

    依靠各级官员来推动?那就会和历史上一样,发生很多混乱的事情。各地官员有的为了贪功,多丈多量。有的地方官员则为了在百姓那里取得一个好名声,少丈少量,而且把所有田地都按下等田地填报。

    张居正此时其实很想有一股力量,可以直接按照自己预定的意图执行土地丈量政策。

    “皇上,臣觉得,可以试行,先在京城开办一所。”

    张居正在得到万历对自己一些疑问的解答之后,长长的嘘了一口气,然后选择了支持万历的建议。

    “张先生,朕正是想在京城试点,如效果不错,此法可行,然后再推行到其他地区。”

    万历心想,把这种类型的学校铺到全国,现在自己可没有这样的财力来消耗,京城试点,才是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臣不知这个学校的规模有多大,但臣恳请皇上,在算学和测量两科三年之内至少有六千名学员能供驱使。”

    张居正也不是省油的灯,在得知这个学校不由国家财政负担开支之后,为了清丈田地的政策实施,竟然狮子大开口,向万历提出了三年六千名学员的要求。

    万历被张居正这个要求吓了一跳,三年六千名学员,平均一年至少二千名学员。现在大明总共一千四百多个县,每个县起码要派驻十五人到二十人,如果按照三到五年这些县分批次完成清丈的计划,那六千人左右是肯定要的。

    但是要培养这六千多人的花费,按照一人一年平均三十两银子的花费计算,至少也要花费近七十多万两银子。

    “张先生,三年六千名学员应当问题不大。但是仅仅京城一地,恐怕招不到那么多学员。一旦土地清丈完成之后,那这些人员如何安置呢?”

    “皇上,臣觉得,可以在京城、南京、西安、羊城各办一所学校。这样可以南方的学员清丈北方的田地,东边的学员清丈西边的田地。清丈完成后,这些人择其优者可以充为各府、州、县的吏员,专管田地地籍。”

    张居正此时的想法比较长远,大量的田地成为隐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籍管理不善。原有的田地交易是由各级衙门的户科吏员登记管理,收税的册子也是由户科吏员在管理。这样很容易营私舞弊,土地所有权变更了,但税收册上却不变更。

    出现了很多田主卖了田之后,却仍然向原来的田主征税的怪事情。如果地籍册和税收册子分别管理,可以两相对照,营私舞弊的难度也会加大。

    这下万历心里乐开了花,等的就是张居正提出这样的建议。自己费心费力培养几千人,如果只是为了一次土地清丈,那就太不划算了。

    要的就是能让他们进到各级官府去,充实到大明的基层去。有了这个开头,那以后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利用各种机会往里面塞人。

    “先生的话十分有理。朕打算,把军屯的清丈交由锦衣卫去做。必要的时候锦衣卫也可以协助官田、民田的清丈。皇庄、王府田庄、勋贵田庄,由东厂负责清丈。到时候可以由都察院派员督办。”

    全国性的土地清丈,按照原来商定的计划是两三年后开展,但对张居正来说,末来面临最难的难点就是军屯土地的清理丈量和那些皇庄、王庄、勋贵庄田。

    张居正此时听到,万历对土地清丈的决心和支持力度是如此之大,心里十分激动。

    “皇上英明,如有锦衣卫、东厂协助清丈,那臣就可以放手施展,定不皇上的重望。”

    张居正是一个实用主义政治家,他用人看重的是办事能力,喜用循吏,对于那些人身上的一些道德瑕疵并不是十分在意。他办事,看重的是结果,至于用什么样的方法把事办成,十分的灵活变通。

    如果是其他官员,对于锦衣卫和东厂插手土地清丈这些政务,会非常的排斥和抗拒。但张居正却不会这么认为,锦衣卫和东厂能把那些硬骨头啃下来,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从整顿学风这个话题延伸到新开办学校,再到田地清丈计划的完善。万历和张居正两人的出发点和着眼点虽然不一样,但是君臣两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在这一系列事情上,君臣两人很快就能达成共识。

    但是在接下来关于整饬驿递的事情上,万历和张居正却出现了一些分歧。

    明代的邮传体系由驿、铺、所三级构成。驿就是驿递驿站,沿水陆主要的驿路,按照沿途6080里设一驿的标准设立水驿和马驿两种驿站。驿站设有驿丞管理,不仅承担了信息传递功能,同时也承担着接待出公差官员的职能。

    整个大明大概有一千九百三十多个驿所,其中就有比较出名的龙场驿就是王阳明被贬到这里当驿丞的时候悟道成功。

    铺就是急递铺,按照十里设一铺的原则设立,设有铺兵35人,轮次传递。急递铺主要承担官府文书、朝廷政令、急报、军报等文书传递。全国总数大概有一万多个,铺兵近五万人。所指的是递运所,主要承担粮草、物资、军囚的转运工作。

    驿、铺、所组成的庞大的邮传系统由兵部管辖管理,是单纯为军务、政务服务的邮政物流体系,并不对民用开放。

    “张先生,按您的奏疏所陈,给驿混乱,各驿供给不堪重负。那何不取消给驿制,对出官差的官员,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出差旅费,由出差之人自行开支,驿站则不再承担供给之职?”

    万历给出了差旅费用报销制的办法。这个时候的大明是没有出差费用这一说法的。出官差由兵部发给勘合,出差的人凭勘合由各驿站供给。就连一些到边远地方去上任的官员,也是没有旅费给,不得不借钱去上任,称之为借京债。

    但是有些官员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领了勘合之后,出完差不缴回,便给自己家人使用。甚至有些官员还拿着勘合当作人情来送人。于是那些官员家属、外出办私事的仆人、还有帮那些官员做生意贩运货物的人就拿着勘合要沿途的驿站供给,更有甚者,还向驿站索要路费。

    明代有名的《徐霞客游记》的作者徐霞客,他云游各地的花费,大部分都是就是凭着友人赠送的勘合,到各地的驿站白吃白住。

    小小的驿丞,一个芝麻大的小官,哪里能得罪得起这些权贵官员的家属,所以也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尽量满足。那些人的要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对着驿站的人员是又打又骂,所以很多驿站都苦不堪言。

    “皇上,这万万不可。如果驿站不承供给,那朝廷根本无法支撑这么大的开支。更何况,驿站这么多人,如果裁撤了,这些人员怎么安置?”

    张居正听到万历的话,也是大惊失色,赶忙向万历解释,不能这样鲁莽的处理驿递的事情。

    驿站的开支,除主要人员开支是由中央财政支付的。其他的杂役、米粮、蔬菜、rou食、养马等开支都是由驿站所在的地方通过役的方向摊到当地民众头上的。越是繁忙的驿站、越是交通要道沿途百姓身上的负担也就越重。

    如果一刀切,停止驿站给官员沿途供给的功能,全部改为发差旅费,那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开支就会猛增。

    所以张居正在奏疏中给出的解决办法是,修改《给驿条例》严管勘合的发放和登记。不合规使用勘合让驿站供给的,一律加重处罚。

    s新书期急需推荐票支持,各位看书的读者大大,请把你们手中的推荐票砸向我吧。书友群(67704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