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小说吧 - 历史小说 - 郑王天下在线阅读 - 第一百九十四章 鲁国君臣的反应

第一百九十四章 鲁国君臣的反应

    鲁都,曲阜。

    曲阜建于洙、泗、沂三水交界处。

    曾为古奄国国都,周公受封鲁国后,留周辅政,命其子伯禽制奄,并辖殷民六族。

    奄民不服,勾结淮夷、徐戎发动叛乱,伯禽亲率师伐之,用刀枪将奄化鲁。

    这才有了而今的礼仪之邦——鲁国。

    鲁国也是在列国中唯一一家有天子礼乐的国家。

    当初武王将周公封到奄地建鲁,目的其实并没有那么单纯。

    左右无非就是为了挟制太公望所受封的齐国。

    但问题是,天岂能尽如人意。

    正如伯禽初治鲁时,报政迟而太公望报政早,周公便感叹道“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

    这个预言在而今隐隐有成真的趋势。

    鲁国在此时虽然依旧是中原大国,但是在与近邻齐国的对抗中,已经开始处于下风。

    无奈之下,鲁国只好把纪国拉到自己的阵营里来,共同对抗齐国。

    从隐公时起,鲁国就推动鲁纪友好,隐公更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纪侯。

    桓公虽然杀隐公,但是却延续了隐公时与纪国的友好关系。

    如果说郑国在中原是个不安分的国家,那么齐国在东方也是个爱折腾的主。

    郑齐两国折腾的目的其实都差不多,就是扩张领土。

    齐国一直明着宣扬复仇怎么怎么样,其实真实目的也就只能呵呵了。

    现在的齐侯一系又不是当初齐哀公的后代,要是没有当年纪侯进谗言,哪轮的到献公这一脉上位。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纪国还是当今齐侯一脉的恩人。

    当初之所以会打着复仇的旗号,一来是为了争取国人的支持,二来则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纪国距离齐国国都就隔了一条淄水,当时的纪国又是不亚于齐鲁的东方大国。

    不把纪国打趴,齐国可能就要亡国。

    后来的齐国国君在复仇的这面旗帜的号召下,逐渐取得了对纪的优势。

    但,人会有满足的时候吗?

    答案是否定的。

    于是,齐国开始由自保向扩张转变。

    到而今,不但蚕食纪国领土,鲁国也未被放过。

    所以,纪鲁俩难兄难弟凑合到一块,那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

    而且历史上还有一件非常值得玩味的事情。

    齐襄公使彭生拉杀鲁桓公的前一年,齐、鲁、纪三国盟会,鲁桓公试图调和齐纪矛盾。

    然后,鲁桓公就死了,要说这里面没有蚕食鲁纪二国领土的意图在内,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不过,总体而言,齐鲁两国此时还没彻底撕破脸,虽然私底下都是小动作不断。

    譬如鲁国,不但和纪国结盟,而且还和齐国北方的戎人勾搭到一块。

    据上记载,桓公二年,也就是上一年,鲁桓公与戎人会盟于唐。

    传所谓,公及戎盟于唐,修旧好也!

    由此可见,鲁国和北戎的友好关系并非一日。

    此时,鲁国大殿中仅剩下鲁桓公、臧哀伯和公子翚三人。

    鲁桓公面有忧色的对二人道“宋卫齐蔡郑五国旦夕即至,至而共论郑世子侵夺蔡地之事,二党相争,寡人该如何自处?”

    公子翚道“郑忽劫夺蔡侯而有其地,此所谓盗也!且鲁,故周公国也,昔我先祖,笃行于义,诸侯顺之,先祖垂德如此,后世子孙岂能背先祖之德乎?”

    “郑之为无道也,公然盗夺同宗之地,此风绝不可纵,值此之时,君上宜宣施以大义,返郑以大道,昭诸侯以明德,愿君上虑之!”

    公子翚当初与郑忽有争次之仇,遇到这么好的落井下石的机会,他岂能放过?

    况且公子翚此人靠战争起家,隐公四年时,不顾隐公反对,帅师会诸侯伐郑,击败了郑国的步兵,取郑之禾而还。

    后来郑庄公假命伐宋时,他又再次帅师会郑齐二国,伐宋而胜之。

    连战连捷,让本就有些跋扈的公子翚气焰更加嚣张,根本就不把当世的几个大国看在眼里。

    与郑国结怨在他眼中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大不了打一场也就是了,反正郑国是他的手下败将。

    再加上他助桓公弑隐公,坐上了他梦寐以求的鲁国正卿的位置,此时正是他意气风发的时候,不大展一番手脚怎能显示他这个正卿的权威。

    臧哀伯闻公子翚之言,向鲁桓公谏曰“不可!”

    “郑虽无道,然君上尝与郑盟,曰‘无相犯!’,君上若助宋卫蔡三国,是背盟也!君上苟背盟,则郑有辞,郑与齐党,郑联齐师伐我,齐师旦夕可至,刀兵加于我,此非社稷之福也,不如持中!”

    公子翚反驳道“臧大夫之言谬矣,君上虽与郑盟,然我未尝侵郑,不过申以大义而已,郑有齐党,宋卫蔡亦为我党,苟郑伐我,臣愿结三国之师伐郑,又何虑焉?”

    “公子言过矣!郑,大国也,尝败卫,伐宋,掠蔡,三国皆非郑敌,我亦非郑敌,且宋人畏郑,已非一日,公子即合三国之兵,何敢言胜?”

    “不然,……”

    ……

    二人你来我往,争论了大半个时辰,最后争的二人都有些面红耳赤,也未分出高下,只得将目光转向鲁桓公,请鲁桓公裁决。

    鲁桓公本来想问个对策,谁知这二人的政见却完全相反。

    关键是这二人说的还都有些道理。

    如公子翚所说,鲁国必须要出来主持正义,这是政治正确。

    而臧哀伯所谓郑势大,与其结怨殊为不智,也是现实。

    本来鲁和齐的关系就已经不怎么样了,再得罪了郑国,这不是给了齐国一个伐鲁的理由吗?

    而且若是郑国再出兵,那鲁国估计就只有挨揍的份。

    宋国是指望不上了,宋公是怎么换届的,别人不知道,鲁桓公可是心知肚明。

    毕竟宋国贿赂的大鼎还在周公庙摆着呢!

    指着鲁、卫、蔡三国和郑齐两国刚正面,鲁桓公心里有些犯嘀咕。

    “二子之言,皆有道理,寡人当兼采之!”

    最后,鲁桓公给了个含糊其辞的说法,算是终结了二人的争论。

    二人闻言,虽然都有些心不甘,却默契的道了声“唯!”

    而鲁桓公却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等到五国前来的时候,他自己的立场如何,视情况而定。

    若郑齐强或势均力敌,他就严守中立。

    若宋卫蔡三国强,他便打着中立的旗号,暗中偏帮三国。

    ……